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带着农民走 日子有奔头
建设现代化中国生态大果园
——“新疆果业集团改革发展助农增收”系列报道之一
□ 本报记者 冷 霞 米雅娜 驻新疆记者 宋铭宝

新疆果业集团在和田建设的红枣加工生产线。
新疆果业集团位于吐鲁番的有机葡萄种子基地。宋铭宝 摄

    

编者按:

    4月28日下午,在新疆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果业集团乌鲁木齐高新区新疆电子商务科技园区视察,并充分肯定了供销合作社果业集团在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发展成绩。作为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打造的大型特色林果企业——新疆果业集团这些年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加快自身改革发展的同时,立足于全疆林果产业发展,从解决制约新疆林果产业发展的“生产原始、加工粗放、包装粗糙、品牌缺乏”深层问题着手,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旗舰式品牌建设、全国性网络建设,为新疆林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本报从今日起将连续三期对新疆果业集团如何为新疆林果产业的提质上档发挥作用进行深入报道。

 

    5月21日,新疆吐鲁番难得的凉爽。地里成串成片的翠绿葡萄还有两个月就能采摘了,65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阿不都拉难掩心中的喜悦:“我们这里的农民非常喜欢他们,特别愿意把葡萄干卖给他们,因为他们很讲信誉,给我们的价格也比别人高!”老人口中的他们,指的是新疆果业集团下属的新疆吐鲁番果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

    新疆历来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超长的日照、鲜明的昼夜温差和丰富多样的物产,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果盘”。一直以来,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在为全国提供新鲜优质林果产品和富民增收方面被寄予厚望。

    新疆果业集团正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打造的大型林果企业集团。近年来,他们领办农民合作社20家,发展订单农业40万亩,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线上建网站和网店,线下在各地发展展示直销中心、连锁店、加盟店,快速销售新疆特色林果,年加工、物流配送农副产品100万吨,仅去年一年,营业收入就高达14亿元。

    标准引领生产

    位于吐鲁番市的312国道南侧,新疆果业集团吐鲁番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及葡萄旅游风情园建设项目工地上车来车往,热火朝天。项目负责人——新疆吐鲁番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世雄每天都要来这里催看进度、现场办公。

    “吐鲁番的葡萄产业发展到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突破,种植方式传统、加工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都在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种植,这些年有机种植发展缓慢,一直卖不上可观的价格。”张世雄告诉记者:“3年前,我们开始尝试有机种植,今年将会有真正的有机产品上市,一公斤葡萄可以卖到15元。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实践在社员中推广有机理念,进而带动整个吐鲁番地区的有机葡萄种植,把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来。”

    多年来,尽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一直在积极引导林果产业健康发展。但是盛名之下的新疆林果产业发展却面临一些瓶颈。“片面强调扩大种植面积,不注重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种植上去,使得20年来新疆的林果业始终处于原始的种植状态,单纯依靠面积的增长来扩大产量。”业内专家这样认为。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疆果业集团多年来与全疆农民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如今,这种产销关系正面临着升级——一种基于产销基础上的引领、带动关系正在逐步建立。目前,果业集团投资近2000万元、历时两年开垦出来的千亩有机葡萄生产基地已经建成,正在建设的占地近400亩的吐鲁番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项目,将集旅游观光工厂、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展示购物中心和民族风情园区一体,带动吐鲁番地区葡萄干产业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林果业对新疆农民的增收至关重要,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个别地区达到40%,一般都接近30%的水平。尤其是林果主产区都处于南疆,富民事关新疆及全国的发展和稳定。但是长久以来,新疆的林果产业发展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生产传统、加工落后成为制约新疆林果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刘传新对整个新疆林果产业的发展状况了熟于心。

    新疆果业集团吐鲁番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及葡萄旅游风情园项目的建成,将大大改变这一状况。该项目依托新疆果业集团公司内联基地,外联市场的基础,促进吐鲁番地区林果产品由目前的产地粗加工和分散销售转向集约化、标准化、区域精深加工和集中展示销售发展,进一步提升吐鲁番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吐鲁番地区乃至新疆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中转集散地和区域性农产品贸易中心,为拉动吐鲁番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园区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并对生产进行全程监控,切实提升吐鲁番地区整个葡萄干产业的加工水平。”张世雄表示,“预计这个园区每年将会有5万吨的产量,占到整个吐鲁番地区葡萄干产量的30%。以后我们的合作社会遍布各乡,使更多的农民收益;会发展更多的订单农业。提升当地葡萄产业的整体水平。”

    基地覆盖全疆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全疆林果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对新疆果业集团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推进基地建设、市场开拓、加工转换、科技支撑等能力建设,着力推动现代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性转变、基地建设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层次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中发挥作用。

    这些年,新疆果业集团不负众望。他们围绕新疆特色林果资源优势,分别在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建立了融特色林果种植、加工、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6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40万亩,年经营农产品100万吨,年出口农产品1万多吨。各大基地公司均被授予当地重点龙头企业,成为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在南北疆农产品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喀什果蔬加工厂,年加工杏、胡萝卜、番茄和南瓜等果蔬浓缩酱10万吨,远销中亚及欧美市场,为当地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阿克苏3万吨果品保鲜库、2万平方米分选车间,有力提升新疆鲜果反季节和均衡销售能力,带动了环塔里木特色林果业发展;正在实施的英吉沙鲜杏保鲜库及烘干房项目,每年可收购5000吨的优质果品,直接带动1.5万亩、间接带动27万亩杏生产,农民人均收入可提高1500元,带动1万户农民。昌吉果业果蔬加工生产线3条,年加工能力30万吨,生产的葡萄汁、番茄酱、南瓜酱和洋葱粉销往国际市场,已成为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增强实力、服务“三农”的龙头企业。若羌楼兰果业公司立足当地优质红枣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做精红枣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该公司组建成立的若羌大漠情红枣专业合作社,向社员提供种子、化肥、技术、服务,以订单农业的方式与社员签订合同,形成种植基地1万多亩,辐射带动农户200多户,带动发展红枣种植面积4000多亩。

    “这几大基地基本覆盖了全疆主要的特色林果产品产地。”自治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戎军表示:“这也符合新疆果业集团公司‘龙头牵引、基地带动、网络辐射、企农互利’的发展模式。”

    大美新疆,广袤丰饶。新疆果业集团正秣马厉兵,加快促进新疆林果产品由目前的产地粗加工向集约化、标准化、区域精深加工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新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同时为全国人民打造现代化生态大果园作出贡献。


记者手记:

转型迫在眉睫 也指日可待

米雅娜

    论自然条件,这里与世界最著名水果产地美国加州的生态环境相似,甚至有比加州更加多样的果树种植资源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论发展历程,这里栽培历史比加州更为悠久。论知名度,新疆的特色林果产品也不逊于加州,但是论经济效益,新疆的优质农产品远比不上加州。

    在葡萄主产区吐鲁番,绵延数公里的葡萄地让人欣喜;与此同时,沿途随处可见的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方式却令人担忧。历史悠久、盛名远扬的吐鲁番葡萄竟然还在以这样传统、简陋的方法加工成葡萄干,让初次到吐鲁番的游客都暗自惊讶,更别提前来采购的国际客商了。享有盛誉的阿克苏红富士被业内知名人士评为“名不符实”,因为除了口味好之外,基本上都达不到红富士的国际标准,“屁股全都是歪的,所以越卖越便宜。” 因此和美国等地出产的水果相比,新疆水果更是在以价格低廉取胜。在新疆庞大的种植面积中,能产出精品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能大量提供产品的精品果园了。低水平的数量扩张、作坊式的粗加工没有未来,林果产业需要转型升级成为全疆的共识,转型迫在眉睫。

    但是升级谈何容易,在传统种植方式已经根深蒂固、现代加工方式需要大量投入的现状下,单纯的口号难以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简单的号召也难以改变小作坊无力投入现代化工艺的现状,新疆林果产业要转型升级,只有依靠龙头企业率先垂范。面对这样的情况,新疆果业集团承担起了龙头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不是单纯从企业利益出发,而是立足于全疆林果产业布局,在各个林果主产区都建立了能让当地特色果业提质上档的生产、加工基地。面对数量庞大的林果产量,尽管已经是行业龙头,正在发展中的新疆果业仍难凭一己之力带领全疆林果产业快速旧貌换新颜。“但是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不能让新疆的林果产业再低水平的重复。”新疆果业人有这样的格局和高度。

    “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果业集团所有实践的示范意义比其经济价值更大,让人看到新疆林果产业的方向、趋势和希望。在这样一批企业的带动下,新疆林果产业从业者的整体意识必将提升,新疆果业的整体转型指日可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