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7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怎样看待茶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进入茶行业媒体快三年了,最先困惑于同是茶人他们对茶的认识和见解是那样的不同。一群茶人对茶敬奉有加,把茶神化,把茶文化宗教化;另一群茶人极力抨击前者,斥之为装神弄鬼、故弄玄虚。慢慢看明白了,之所以把茶推崇得无以复加、至高无上,不外乎两种原因。一种人是质朴的敬畏者。他们与茶为伴,对茶充满虔敬,再加上对茶文化的经传读而不透,结果变成了茶奴。另一类可简称为茶奸,揣着明白装糊涂,拉大旗作虎皮,为达到名利目的而兜售私底下他自己也不相信、也不实行的东西。

    这直接导致了茶产业与茶文化的对立与分裂。往小处说,给行内人带来孤立。请茶网许立平说:我请人喝茶,结果人家婉拒了——俺们不会喝茶。喝茶什么时候变得不近人情、人不敢近?悲哀呀悲哀!往大处说,让茶行业始终囿于小众范围、小农经济,无法与国际接轨和竞争。在5月的广州茶博会上,一场围绕普洱茶展开的中国茶文化交流会上,一些企业家大力宣讲普洱茶的多样性,以致得出结论:把普洱茶工业化是错误的。可笑的是,现场还有位嘉宾叫李文华,是国家普洱茶标准的制定参与人,论坛结束后他告诉我:标准化是基础,个性化是表现,不矛盾不矛盾……

    很多茶行业之外的人才和资本进入茶行业后,能够迅速做大企业、打响品牌,正是得益于他们能正确地看待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茶有它的特殊性,但萝卜白菜就没有有别于其他的特殊性吗?如果一味强调茶的特殊性,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片面夸大茶叶的特殊性、文化属性,就会偏离茶本身的商品属性,就会偏离茶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这对茶行业本身未必是好事。所以到头来,茶产业还是要走大众化路线,走标准化、工业化道路。那些手工工艺、个性化文化作为茶文化来传承,还是有其价值的。但根本的方向上工业化、标准化是大势所趋。我之所以引用王庆副会长的这段话,除了于我心有戚戚焉之外,还感到作为靠茶吃饭的人,他这样说,算是既有思想也有良心。

    说到这里,我还要引用台湾范增平老师的一个观点,我见到过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发表文章,一再告诉茶人:发展茶产业就是要工业化,这是科学;喝茶、饮茶、品茶要有体统和修养,这是艺术。他为文章起的标题叫《把喝茶的态度搞清楚》。我觉得这态度骨子里就是茶观——我们该怎样看待茶。不知范老师以为然否?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