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世界杯战火,让这个夏天弥漫着竞技的激情。就在这个夏天,历经7年的漫长等待,江苏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5家农商行终于迎来了上市的曙光。
资本市场——这个特殊的赛场,似乎有意接纳农村金融机构这批新晋选手。
6月30日,证监会发布第五十批23家预披露名单,其中包括江苏的无锡、吴江、常熟、江阴和张家港5家农商行。除了江阴和张家港农商行拟在登陆深交所中小板以外,吴江、常熟、无锡三家农商行均拟在上交所上市。
农金机构上市之路道阻且长。虽然此次预披露只是上市最早的环节之一,但对于等待多年、始终未能在A股市场分得一杯羹的农金机构而言,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不过,这对其他农金机构来说,是否具有可复制性,目前尚未可知。
农金机构爱资本?
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能够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助于银行增加放贷业务,并且给银行提供的是一条持续的补血通道。
进军资本市场,是一些农金机构坚持不懈的选择。
早在2010年底,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就在香港交易所挂牌,开市每股报5.45港元,比招股价高出3.8%。这也是内地首家上市农商行、西部地区首家上市银行以及首家上市农村金融机构,颇具示范效应。
随着重庆农商行的赴港上市,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为IPO铺路,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喊出3至5年登陆A股市场口号。一些农商行受资本压力及版图扩容等多重因素助推,上市计划悄然提速。
上市之火也蔓延到了小额贷款公司。去年8月,位于江苏苏州吴江区的鲈乡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正式登陆纳斯达克,IPO定价每股6.5美元,发行137万股普通股,融资890.5万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上市的小额贷款公司。
而今年年中,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则为农金机构冲击资本市场开辟了另一路径。此后,已有中部地区、西南地区的几家农商行还在寻觅主办券商,谋求在“新三板”挂牌。
农金机构钟情资本市场原因缘何?
根据证监会预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5家农商行发行股份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等费用后,均全部用来补充资本金。农商行中,以无锡农商行的发行新股数量最多,不超过5.54亿股,其次是张家港农商银行,不超过5.42亿股,拟发行数量最少的为吴江农商行,不超过1.115亿股。据测算,若能成功核准发行,5家农商行总募资额将超过89亿元。
“监管部门设定的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的红线,上市融资能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助于银行增加放贷业务,并且上市给银行提供的是一条持续的补血通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
民生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李少君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进军资本市场对于农商行等区域性银行而言,是一个必然的选项。因为区域性银行前期资产扩张总体较快,利润相对资本的扩张补充速度跟不上,资本缺口难以弥补,只能不断通过再融资和上市进行资本补充。
接近海南琼中联社的投行人士也表示,该联社在当地已经占据了近八成的市场份额,“这个市场份额已经很难再提高了,想要再提高资本充足率,只能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但同时,前述业内人士指出,从预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看,这批银行融资规模并不十分巨大。“融资之外,还有巨大的品牌效应。”
“举个例子,新三板的交易价格每天在中央财经频道会滚动播出,一天播8次,广告效应很明显。”一位投行人士说。
或难具复制性
如何真正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依旧是农金机构最难迈过的一道坎。
上市前道路坎坷,上市后也并非就能一帆风顺地“吸金”。农金机构进入资本市场之后依旧压力重重。
据港媒消息,重庆农商行公开发售未获足额认购,开市当天全日收跌1%。券商分析称,由于重庆农商行的贷款接近一半面向重庆周边县域,客户的偿债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不良贷款率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其不良贷款率高于同期在港上市内地银行的平均水准。
而鲈乡小贷IPO之路远没有想象中来得顺利。IPO定价为6.5美元,发行137万股普通股,融资890万美元,与该公司最初招股书计划发行270万股,融资1800万美元相比,缩水近半。公司股价表现也并不理想,挂牌首日便跌破发行价,虽然股价随后连续两个交易日出现暴涨行情,一度引发海外市场投资者热情,但这种热情并未持续太长时间。
无独有偶。今年2月28日,位于沈阳的瀚华小额贷款公司发布公告开始进行H股招股,拟融资28.45亿元港币,并将于3月13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而就在一周之后的3月7日,瀚华金控却再次发布公告称,鉴于当前市况波动,公司决定延迟上市计划,未来将继续监察市况以待上市时机。
如何真正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依旧是农金机构最难迈过的一道坎。
而对于农金机构要不要走上市之路,不少人持谨慎态度。首创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王剑辉告诉记者,“重庆的模式不能复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上市之路也不适合现在的农商行。农商行想要成功上市,应该走渐进的道路。”他说,“目前资本市场的眼光可能更挑剔,对回报和信用水平的要求也更苛刻,在对公司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将你列入考虑范围。”
“目前来看,农金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还是个例,未来会不会成为趋势,现在还不好说。”西南某省一位农商行高管告诉《农村金融》周刊记者。“农商行的上市都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农商行自身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当地的经济实力、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等等,不能一概而论。”
但他对上市前景表示乐观:“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股权结构的优化、资金的注入、管理的规范,包括强大的品牌效应。”
王剑辉建议:“农商行融资应该是渐进的,可以考虑先上‘新三板’,不急于融资,而是让大家更多了解自己,逐渐再从‘新三板’转到主板,这样大家就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新三板’的门槛比较低,对于资本规模不大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是一条可行的进军资本市场之路。”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韩复龄对此表示认同。
然而,记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农金机构从业者并不认为谋求上市是明智的选择。
“农金机构本身并不缺乏融资渠道。选择进入资本市场,会吸引更多的股东,必然要分享农金机构的利润。”中部某省联社理事长分析认为:农金机构上市后主要还是在当地县域发展,上市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和更多的价值创造能力,虽然有可能因为声誉的提升使得在本地市场竞争力增强,但是,也会让更多的股东来分享员工辛苦创造的价值。
对于上述观点,不少农村金融从业者表示认同。东部一位农商行董事长进一步分析说:“如果谈上市,我认为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搞清楚股价升高对员工、对企业的管理者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好处,要考虑好对员工和企业最实惠的是什么。在资本充足率足够的情况下,降低杠杆率,我认为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