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媒消息,重庆农商行公开发售未获足额认购,开市当天全日收跌1%。券商分析称,由于重庆农商行的贷款接近一半面向重庆周边县域,客户的偿债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不良贷款率较高,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其不良贷款率高于同期在港上市内地银行的平均水准。
而鲈乡小贷IPO之路远没有想象中来得顺利。IPO定价为6.5美元,发行137万股普通股,融资890万美元,与该公司最初招股书计划发行270万股,融资1800万美元相比,缩水近半。公司股价表现也并不理想,挂牌首日便跌破发行价,虽然股价随后连续两个交易日出现暴涨行情,一度引发海外市场投资者热情,但这种热情并未持续太长时间。
无独有偶。今年2月28日,位于沈阳的瀚华小额贷款公司发布公告开始进行H股招股,拟融资28.45亿元港币,并将于3月13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而就在一周之后的3月7日,瀚华金控却再次发布公告称,鉴于当前市况波动,公司决定延迟上市计划,未来将继续监察市况以待上市时机。
如何真正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依旧是农金机构最难迈过的一道坎。
而对于农金机构要不要走上市之路,不少人持谨慎态度。首创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王剑辉告诉记者,“重庆的模式不能复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上市之路也不适合现在的农商行。农商行想要成功上市,应该走渐进的道路。”他说,“目前资本市场的眼光可能更挑剔,对回报和信用水平的要求也更苛刻,在对公司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将你列入考虑范围。”
“目前来看,农金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还是个例,未来会不会成为趋势,现在还不好说。”西南某省一位农商行高管告诉《农村金融》周刊记者。“农商行的上市都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农商行自身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当地的经济实力、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等等,不能一概而论。”
但他对上市前景表示乐观:“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股权结构的优化、资金的注入、管理的规范,包括强大的品牌效应。”
王剑辉建议:“农商行融资应该是渐进的,可以考虑先上‘新三板’,不急于融资,而是让大家更多了解自己,逐渐再从‘新三板’转到主板,这样大家就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新三板’的门槛比较低,对于资本规模不大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是一条可行的进军资本市场之路。”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韩复龄对此表示认同。
然而,记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农金机构从业者并不认为谋求上市是明智的选择。
“农金机构本身并不缺乏融资渠道。选择进入资本市场,会吸引更多的股东,必然要分享农金机构的利润。”中部某省联社理事长分析认为:农金机构上市后主要还是在当地县域发展,上市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和更多的价值创造能力,虽然有可能因为声誉的提升使得在本地市场竞争力增强,但是,也会让更多的股东来分享员工辛苦创造的价值。
对于上述观点,不少农村金融从业者表示认同。东部一位农商行董事长进一步分析说:“如果谈上市,我认为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搞清楚股价升高对员工、对企业的管理者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好处,要考虑好对员工和企业最实惠的是什么。在资本充足率足够的情况下,降低杠杆率,我认为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