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7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数据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品牌建设之道

□ 山东青岛农村商业银行 刘世香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改制组建并开业的农村商业银行共计590家,资产总规模达到9.7万亿元。改制组建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品牌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跟国有四大行及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在品牌理念、文化、资产、价值、定位与管理等多方面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在全球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最新发布的2013 年度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榜单的前50 位中银行类品牌占据了13 席,但其中并没有一家农村商业银行。

    要更好地发挥品牌优势,农商行应该要认清自身的以下不足。

    对品牌建设理念认识不足。目前,部分农商行接受了品牌理念,制定了品牌战略,但对品牌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他们简单地认为品牌就是广告宣传、策划形象、命名产品、标志和图案设计,却忽视了品牌战略最本质的部分,即明确品牌定位、塑造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宣传、提升品牌价值,结果虽然品牌建设投入不少,但是品牌形象根本没有树立起来。

    品牌核心价值不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农商行向消费者传达的一种独特的价值主张。农商行在品牌建设中,缺乏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只注重提供产品, 而不是孕育一个特色的品牌。同时,农商行应对市场竞争还是产品导向,而非品牌导向,即重“品”不重“牌”,重“市场需求”不重“自身优势”。

    品牌文化含量不足。品牌文化是品牌生产及售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是消费者对品牌所蕴含的意义、象征、个性、情感、品位等综合因素的总体认识。尽管农商行品牌意识有所增强,但文化含量不足。消费者很难从市场中发现一些具有感染力、能够体现银行服务宗旨和服务理念的产品;同时也很难通过建筑物、装修、员工的服饰和服务等,感受到银行的个性和文化沉淀。

    品牌建设管理混乱。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没有真正的市场部门负责品牌的营销和管理,缺乏组织化、系统化的品牌管理, 严重地影响了品牌战略的效果。突出表现为在战略上缺少统一的品牌形象引导,战术上缺乏专门的品牌部门人员的支持;在对品牌的经营管理上,通常只注重品牌局部的管理,导致了品牌管理在上下级行之间、部门之间的执行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

    品牌维护和危机管理能力亟需加强。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的积累。而农商行大都还停留在推出品牌产品的阶段, 缺乏对产品的维护和更新,难以形成强势品牌。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服务侧重规范, 缺乏情感渗透;另一方面, 产品创新不足, 缺乏对品牌的重复和强调。同时,发生品牌危险时,农商行应对管理能力不足。今年3月的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挤兑风波就折射出农商行在品牌建设、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品牌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

    要加强品牌建设,农商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深化品牌建设认识。农商行要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不但需要加大品牌建设投资力度,还要统筹规划,形成科学的品牌建设体系,即准确实施品牌定位,根据市场定位确立品牌形象,然后再进行品牌营销,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品牌文化,品牌创立后需要加强品牌维护,最终建立强势的品牌。

    差异化定位确立品牌核心价值。差异化的定位能够增加竞争者模仿的成本和难度,吸引特殊的客户群体形成品牌忠诚度,创造品牌的核心价值。农商行可根据当今市场环境的差异性和竞争阶段的特殊性,以及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培育品牌的核心价值。

    扩充品牌文化内涵。首先,农商行要树立品牌文化的理念。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底蕴的品牌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文化。此外,从细微之处做起, 诸如一个贴心的客户关怀电话、一次更为便捷的服务,都能成为培养客户信任度的关键因素。

    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资源,提高品牌建设管理水平。农商行可以通过广泛收集各渠道、各类型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类信息,还原客户的真实面貌,准确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并根据客户需求快速做出应对,实现其品牌的“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可通过与电信、电商、社交网络等大数据平台开展合作,进行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拓宽品牌营销渠道。

    重视品牌维护和危机管理。对于农商行而言,品牌维护就是用情感渗透服务、不断创造新产品去诠释品牌的灵魂。在服务上要从内心出发,透过各个环节, 向消费者提供优良的服务。危机管理对品牌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提高农商行品牌危机管理水平,一是事前要强化危机意识,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二是事中要快速反应,积极妥善处理危机事件;三是事后要认真反省总结,找出危机根源,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危机和困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