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品团队还在“软+硬+云”的金三角打得火热之时,巨头们对平台地位的抢夺让智能硬件这池水又不断升温。硬件俨然已逐渐进入“平台”时代。尤其当腾讯以微信服务号为入口接入智能硬件的新闻曝出时,整个智能硬件圈子像被挠痒痒一样颤抖了好几下。
平台玩法的异与同
微信并非首个具备“平台”理念的巨头,阿里、百度在智能硬件领域也各有布局。此前不久,京东刚刚发布涵盖家居、健康等领域的京东智能云,提供五大支持,并将数十家大型硬件企业拉入阵营。国内情况如火如荼,而国外苹果、谷歌、三星等手机生态圈“三剑客”也铆劲儿发力:分别发布了支持硬件数据的平台系统:Health Kit、Google Fit、Sami。
无论各方表象的玩法有多么不同,如果从智能硬件的完整产业链来会发现共通处。常规的硬件产业链上游端包括柔性屏、传感器、处理器芯片、电池、FPC等硬件元素;中游则主要是语音交互技术、受话器、触控模组、体感相关产品的软硬件系统开发;而下游则是代工企业和大部分的成品厂商,主要业务包括外观和功能设计,实验性研制,然后开模具,定制产品进行组装,相关配套软件的开发(包括移动端和云端),特别是后续的增值服务、获得流量入口后拓展衍生业务和跨界合作。巨头们所提供的“平台”均处于硬件产业链的下游端。
站队权衡下的利与弊
抛却巨头自身的利益考量,巨头的几个法宝对于硬件厂商而言都是诱人的合作机会。细数上述平台大佬背后的雄厚实力,有的是携用户优势颠覆了一个个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巨头、有的是颇具创新意识的传统硬件“巨无霸”,资源上的优势整合可能更多地为硬件们提供了一个类似游戏“开发者——发行商——渠道商”的完整产业链,而巨头们各自的优势决定了其在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像微信,介入其中的四款手环利益其实更多地是可以凭借微信在移动端的巨大流量来保证后期产品的销量,微信在此充当了发行商的角色;技术出身的李彦宏一直强调大数据的意义,百度dulife平台的核心也在数据,通过开放数据和技术,为硬件厂商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致力打造“慢数据”云端,其更像一个开发商的角色;分销、云技术支持、众筹的孵化和营销再到联合供应链,京东则试图打通从孵化到销售的每个环节……
自然世界的生存法则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傍大树。选择什么样的大佬来站队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取长补短。
不过,如果回顾下比较知名的所谓平台Android系统在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可以发现,通用平台的出现让智能机的护城河不再深不可及。但如果希望利用其全部功能,用户和厂商则需要付出代价。像微信给出的 2 个硬性要求包括:一是必须加入用户数据排行,二是接入微信的投诉维权中心。在加盟之前,硬件们想好了分享与品质的问题了么?
最后再加一句是——选对平台可能很重要,当然有能力的话,选择在平台之外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脚踏实地单干也未尝不是一种挑战。毕竟支撑抵达彼岸目标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