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9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雅尔塞信用社蹲点日记之二
谁家过得不好,我都跟着着急

□ 本报记者 李玉萌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天气晴转多云 温度:30—21℃

    今天,在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雅尔塞信用社里,我见到了彭伟,一位从事信贷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员工。

    二十几年前,彭伟骑着一辆自行车,挨家挨户地摸底调查,每家几口人、几亩地、养了几头牲畜、年收入多少……他都了如指掌。“有次去农户家调查时,骑车把腿给摔折了。”彭伟拍了拍右腿,我才想起,刚才他进门时走路有些异样。

    “派出所的民警辛苦吧?我那时比民警还辛苦呢。”默默地咂了一口烟,彭伟抬眼看了看我。

    二十多年前,农户家穷得连上厕所的手纸都没有。“那时候农民贷款种地,为的是解决温饱,现在不同了,儿女上学、儿子娶媳妇、嫁女儿,处处都需要用钱。”这些年有农信社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扩大经营规模,日子越过越好。

    一位叫杨桂良(化名)的农户平时靠做些小买卖讨生活,再加上得了哮喘,日子过得紧巴巴,吃了上顿没下顿。“他家的情况我摸了好几回底,人老实又勤快!”彭伟心里有了数,主动上门为其发放了1万元的贷款。

    “前两天我还见着他了,刚盖了几百平米的大房子,还买了车,过得挺滋润的。”提起曾经帮助过的农户,彭伟喜笑颜开。

    “农民有灾有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能是信用社,就证明我们的工作做到位了。”彭伟说。

    2013年8月,齐齐哈尔市遭遇冰雹、洪涝灾害,在彭伟负责的区域内就有17000亩地受灾,玉米、大豆全部绝产,部分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

    “有的地方颗粒无收,农民哭都没地方哭去,吃饭都是个问题,他们拿啥还贷款?”深吸了一口烟,他接着说:“我那有不少照片,你看了就知道了,一场大水淹过去,地里啥都不剩了。”

    为了帮助受灾农民渡过难关,农信社推出了多项惠农政策。“当时我们对房屋倒塌,低保户、绝产的农户实行贷款缓收、利息减免政策;针对贷款本金尚未还清的农户,实行‘受灾农户贷款重组’,将以往签订的一年期合同改成签订三年,当年只需要还利息而不需要还本金,等三年合同到期时再将本金和利息一并还清……”彭伟边翻着受灾农户的贷款合同边向我介绍道。

    一天的相处,我看到了一个干了20年信贷工作的基层信贷员所经历的不易、艰辛与幸福,同时也记住了一句话:“我的家就在这个地方,乡里乡亲的谁家过得不好我都跟着着急,农信社不就应该多为农民服务么?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一直这么做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