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编者快评
中国棉花改革进入深水区

□ 吉宝飞

    日前,随着国家明确内地棉区棉花补贴政策,加上今年国家取消收储政策、在新疆棉区实施目标价格试点,中国棉花“新政”总算尘埃落定。这符合国家新一轮的市场改革方向——减少行政干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完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这意味着棉花改革进入深水区。

    今年4月,中国的棉花补贴实行新政策,结束了执行3年的临时收储政策,代之以直接补贴方式的目标价格政策,也称差价补贴,即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补贴棉农。

    自2011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即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国家以保护价出手收购棉花。执行3年以来,国家成为最大收购主体,国储棉库存连年积压。不过,临时收储政策确实发挥了稳定棉价、保障棉农收益的效果。

    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2011到2013年度全国籽棉收购平均价为8.44元/公斤,较收储前的2008—2010年度增长近20%。国内棉价(标准级)基本稳定在19000元/吨以上,波动幅度不超过10%,而同期国际市场棉价波动幅度超过30%。

    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研究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临储政策虽然稳定了棉价,但是干预了棉花价格形成机制,造成国内外棉价倒挂,扭曲了棉花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从国际市场看,对棉花等农产品补贴是全球现象,美国政府对棉花的补贴规模最大。美棉大部分以出口为主,因为有高额补贴,所以美棉多是低价出口,同时拉低了全球棉花价格。从我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需求国,只有大部分供应依靠自己满足,中国棉花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并掌握一定话语权,不然就会重蹈大豆覆辙。

    据了解,中国连续多年是全球最大产棉国,但在国际棉价上却缺少话语权,由于国内棉价高,国际棉花争相涌入中国。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家皮棉库存总量达到1100万吨,占全球库存的60%。巨大的库存压力和内外价差严重阻碍了产业健康发展。所以,要想维持中国棉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对棉花产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包括山东已经开始实施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耕作、流通环节实施多年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等等。

    中国棉花补贴“新政”的核心就是把棉花价格的形成还给市场,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棉价。 既可以使内地棉区在市场杠杆下适当调节棉花种植面积,又可以让市场更加灵活地调节种植、购销、生产和加工各个环节,理顺产业上下游关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