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1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坚守与改变
——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农信社的生存发展之道
□ 福建省长乐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苏良涛

 

  在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涌的今天,农村金融机构感受到的是更大的压力、生存的危机和同业竞争的挑战,赤裸裸的威胁已经摆在传统银行业面前。互联网金融的深化改革到来之前,农金机构应如何应对?

    可以说互联网这个概念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在中国这么热门,也没有一个国家的使用率和使用量有中国这么大,据统计,微信的使用量已达到6亿之多,接近全球人口的10%。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多种改变?

    谁也不能准确说清楚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但谁都离不开互联网。笔者对雷军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感触颇深。当下,农信社应该坚持传统主营业务自己的特色不偏离,不断推陈出新,改变自我、革新自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环境下谋求生存发展之道。

    专注“两小”

    农信社立足当地的经营特点要求我们要专注于“小微企业”和“小农生产”,只有小微和“三农”才是农金机构的生存之道,也是最坚实依靠的后方基地。现在的“三大工程”建设就是建立“根据地”的最好时机,失去这个最基础的“根据地”,必然失去农信社未来的市场。客户才是农信社的未来,得客户者,得市场;得市场者,得天下。

    极致服务

    农信社的服务至少应有三个层面: 首先是柜面层面的服务。新员工的优势是微笑和效率,他们拥有灿烂的笑容和高效的办事效率;老员工的优势是阅历资源和富有吸引力的宣传办法,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互补互容。标准的服务可能不是最优的服务,但最优的服务一定是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服务。标准服务是农信社最基础的服务,但最好的服务要做到极致,能不能为客户提供极致服务,决定着农信社能否进一步做大做强。存款客户和贷款客户是农信社的两个“上帝”,当他们都对农信社赞不绝口时,我们才真正把服务做好了。

    其次是贷款服务,要把贷款作为农信社利润的来源、存款的来源、未来客户发展的来源。农信社超过同行业收入水平的来源就是贷款客户。如何把农信社的客户服务做到极致,是每一位农信人应该用心思考的问题。

    最后是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服务主要体现在农信社的电子银行产品服务方面。现在是重视客户体验的时代,客户体验的服务感受决定了其是否会长期将农信社作为办理业务的首选。

    口碑取胜

    农信社在当地口碑的好坏和提升取决于每一位农信员工,要依靠他们推动、引导、促成,并且还要付诸切身的行动,才会有显著的成效。口碑也是农信社的生存之道,失去口碑就意味着即将失去市场。做好“三大工程”,抓好优质服务不仅是农信社利人利己的表现,也是作为正能量传播者、创造者、推动者的体现。农信社在服务好“两小”的同时更要抓好行政事业单位代发工资个人业务服务,政府、企业精英阶层带出来的口碑,其推动力是无形的,也是非常强大的。

    快速反应

    快速基于农信员工对所有业务认真总结归纳,及时因客户的需要而做出改变,善于查找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找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不是堆积问题,要对问题做“减法”、对改进措施做“加法”;正能量做“加法”和“乘法”,负能量做“减法”和“除法”。

    在“三大工程”推进过程中,是否能将农信社的产品和基础优势宣传到位,让客户容易听、听明白、愿意听,决定着农信社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上门服务应成为农信社的主要工作方法,要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应用P2P业务中点对点、人对人的服务模式,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快速反应。

    特别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农信社的未来发展,同时,努力拥抱互联网而不是拒绝,要积极将互联网的优势引进到农信社,在坚守自身传统优势的过程中,不断寻求突破,拓展业务发展的新空间。

    迭代创新

    迭代创新就是在坚守与改变之间做出改变的决策反应。如何坚守农信社既定的业务领域,如何做好实体信贷,把实体经济服务好是农信社应该考虑的新问题。

    在此过程中,农信社应适时根据现有时代的变迁、互联网发展的变化以及因客户群体的细微需求变化做出与自身实力相当的创新服务客户,实现客户增值。创新不只是产品创新,还要有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与之全面配套的相关创新。

    “三大工程”建设要持之以恒地做好,是农信社的业务任务,也是农信社的政治任务。农信社要善于运用迭代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未来的业务领域。

    互联网时代告诉我们,“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特别是从事金融行业最前端的服务行业,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的改变,每个人都感受得到。有一句话可以证实银行从业人员矛盾的心态“知易信难,信易行难,行易恒难”,单看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发展趋势,谁都不能保证其一定是未来的领先主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互联网再发达,最终要靠实体,没有实体,再发达也满足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再合适不过,“未来世界一定属于传统行业或实体行业中拥抱互联网做的最好的行业,而不一定是互联网中拥抱传统行业最好的行业”。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需要互联网的支撑,当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做到极致,同时又能与互联网相对接的时候,银行的产品一定更适合其客户群体。

    互联网带给银行的影响并不复杂,“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如果你复杂,这个世界就对你迷茫”。怎样在坚守银行传统优势的同时,根据未来经济发展形势、互联网发展趋势,做出最优最快最迅速的反应,才是银行未来的生存发展之道。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