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5年电商行业十大发展趋势


    经过2014年的喧嚣,电商行业正走向一个拐点,线上线下的O2O融合与冲突初露端倪、物流大战爆发后的衍生价值开始显现、价格战开始偃旗息鼓……这意味着电商的格局和模式将会发生转变。2015年,无论是用户、业务模式还是外延,都会发生重大转变,10个风向标将引领电商行业的发展。

    1.电商体验被重新定义

    以2014年为分界线,购物体验也会被重新定义,体验不再是一个购买便利性、界面友好性的单一话题,而是涵盖品质、价格、个性化、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体验,单纯的价格战将越来越远,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会降低,这一指标也不再是影响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2015年的消费群会更追求个性、社群专属及品味主张,京东提出的新消费主义、天猫不再追求成交额,都是电商发展转变的信号。品质、时尚、服务体验会是电商大佬们2015年比拼的新指标。

    2.物流价值不只是快、慢

    2015年物流竞赛的优劣势将充分暴露出来,并影响到用户网购的选择决策,“无物流,不电商”会成为铁律。而且在2015年,物流价值不只是快、慢,以物流为杠杆延伸出来的供应链、服务、营销等增值服务和价值也会凸显。尤其是在四六线县乡级市场,物流会成为桥头堡,缺失的玩家会丧失机会。

    3.农村电商逐步走向成熟

    渠道下沉是这几年喊得比较凶的话题,2015年,农村电商逐步走向成熟,也将进入实操阶段,由于农村地广人稀,农村电商必然走向本地化,如何调用第三方厂商服务资源和社会化维修、销售资源,将是角力点,否则靠电商自身力量可能难以保障利润。

    4.电商格局的双寡头加剧

    从体量上看,阿里巴巴与京东分别是引领平台和B2C自营领域,当当、1号店、苏宁等被甩开的距离较远。京东在3C家电领域依然占据优势,但在服装、百货等方面尚处于破冰期,2015年能否突破是一个看点;天猫、淘宝等生态改善会是2015年的重点,消费者需求变化会加速阿里巴巴的自我变革。2015年,京东与天猫的双驾马车局面会进一步巩固,双寡头很难撼动,苏宁、1号店等的距离会继续拉大。

    5.移动电商会保持碎片化

    2015年移动电商将更加成熟,支付更便利,尤其是随着O2O模式的落地以及移动端交互体验的增强,移动电商版图将进一步扩张,并有望超越PC端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移动电商领域,微店社交电商能不能给行业带来变数,这会是2015年的一个悬念。不过与PC端相比,移动电商将呈现分散化的趋势,尤其是线下零售业态转型过来的需求会加速这一趋势。

    6.电商向上游侵袭会成常态

    2015年,电商向上游侵袭会成为新常态。C2B的按用户需求定制和众筹等模式将形成规模,进而传递到柔性制造、设计、供应链等环节,这也会是2015年电商市场上的突出现象。电商与上游厂商的联盟与合作会越来越频繁,合作深度将涉及到品牌、大数据、物流、供应链、互联网金融、智能设备等各个层面,电商的角色和重要性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7.网购节的狂欢会逐步远去

    2015年,随着消费群的升级,以及个性化需求的增强,大众化的网购节日将日渐消退,节日的主旋律将发生转移,会出现个性化、全球化等新标签,网购族们对狂欢节也不再感兴趣,节日效应相应减弱。相比,一些定制化、专属人群的节日可能会兴起。

    8.电商与金融碰撞更激烈

    在2015年,电商与互联网金融间的结合和碰撞会更强烈。2015年,由电商延伸出来的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会向纵深发展,成为推动电商进一步扩张和增强用户粘性、消费力的重要工具,特别是消费人群越来越认可互联网金融消费模式,在这种探索下,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更加多样化。

    9.O2O上演线上线下对垒战

    O2O是2014年呼声最高的概念,2015年将出现新的变化:一是电商网站将加快向线下进军,不排除会出现大的整合或并购事件;二是线下零售业态O2O升级进入深水区,会疯狂改造线下零售模式和体验,2015年线下店面的优势和地位会大幅抬升,成为香饽饽;三是O2O模式将整体走向成熟,创新的交互购物体验会涌现,并带来业务模式、用户体验上的新突破。

    10.跨境电商将走出一波行情

    2015年跨境电商、全球化会出现一波争相涌入的行情,无论是出口电商还是进口电商,无不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外贸政策的影响。2015年,这种环境限制下的跨境电商将出现大的增长,也会是各家电商争夺的重点领域,还将处于探索期,不会大规模爆发,综合性电商的平台优势更有竞争力。

(肖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