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茶营销”存在吗?
“两会茶营销”?估计不少人见到这个名词会一皱眉,什么意思?这不是无中生有的捏造,是对过去全国“两会”上出现的茶企茶品,以及其背后的营销现象的概括。
茶作为中国人,尤其是成年人的日常饮品,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了全国“两会”也属正常。记者在十多年前采访“两会”时,就在人民大会堂就喝到服务员准备的清香提神的绿茶。但这些不是“茶营销”,可算是“两会茶消费”。
“两会茶营销”指的是利用全国“两会”这个大平台,着意推广某个茶品牌。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最具代表性的是有一年,河南茶区信阳在推出红茶新品后,从省委领导到地市领导,在“两会”的休息时间扮演了河南红茶的推销员,一时间成为行业热点、“两会”花絮。另一类是宣传企业产品。新一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来自茶行业的企业家不到十位,都是行业的佼佼者。去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刘文新就用河南文新茶叶的产品招待到会的记者,通过报道,对企业品牌是一次有益的宣传。
“两会茶营销”哪里去了?
今年全国“两会”上,茶叶营销的身影不见了。从我们采访“两会”记者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不是茶行业、茶企业没有意愿,而是政策变了,规则变了。
这种变化的深意不言而喻。一是国家层面的寓意。全国“两会”本身就是商定国事的,与之无关的茶叶商业活动,即使是从地方发展经济角度出发,在这个平台上也是不够分量的。何况代表、委员的使命很庄严,任务很繁重;二是行业层面的意义。这个变化就是风向标。茶行业应该从中读到并懂得,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茶行业的市场环境、营销理念也必须进行很彻底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茶叶营销的新天地。
“两会茶营销”的变迁启示我们什么?
客观讲,并不是随便什么商品都能在“两会”上展开营销推广的,茶叶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使它得到了别的产品得不到的机会。但也恰恰是这种“特殊性”,使茶叶在营销思路和操作中越来越偏离它的本质属性。所以以今年“两会”上的去茶营销为标志,提醒行业人士好好回顾过去,谋划未来,为茶叶营销调好定盘星。
茶叶的市场化开始得很早。以北京马连道为例,20年前,最早的一批个体茶商就是从一根扁担四街游走开始创业的。这个阶段的市场营销无依无靠全凭双拳两脚,倒也风生水起,成就了一批今天在茶界引领风气的企业家和茶业品牌。但渐渐地,企业发展规模扩大后,下一个目标在哪里?很多企业迷失了,与大众主流市场越来越远,与政商的黏着度越来越高。门店越开越豪华,茶叶越来越贵族化、会所化。说茶叶对社会腐败现象推波助澜是言过其实。但作为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叶越来越让百姓看不懂,越来越让百姓失望,怕是不争的事实吧!
这个偏离是对茶叶商品属性的偏离,是对茶叶营销规律的偏离,它对茶叶的市场和营销带来的损害首先体现在企业经营层面。在“三公消费”泛滥时,舍弃本源,追逐眼前;在政风、世风转向时,又舍不得放弃快钱、热钱,无法调整经营思路,尽快完成转型的过程。四川一家大型茶企营销总监就感叹:企业领导层的经营理念很快就会变成员工的赚钱观念。在市场变化后,他提出压高端产品,去库存,开发大众市场的要求,连车间工人都不理解,说这样赚钱多慢、多辛苦。
这种偏离还带来茶行业企业家健康成长方向的偏离,让茶企业家群体作为市场主体的独立判断力、行动力被稀释了。这是更大的损害。我们看看近期茶企业家的表现,就能感受到这种损害。“中央八项规定”目的是要是党政干部和政府机关廉洁自律、廉洁施政。客观上去除了茶产业涉腐的土壤,是为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带一路”建设没有茶的参与肯定不够中国味。当前国家大力提倡民众创业,茶产业蕴藏的创业空间开发出来一定可以极大推动茶产业的市场化发展。然而很多茶企业领导者没有看到这些,要么是手足无措,要么是自怨自艾,成了只会看政府“脸色”的“答应”、“催巴儿”。
反观有些企业,始终认准市场,按规矩办事,遵茶叶属性而为。以天福茗茶为例,端端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卖茶,干好本职,守住本分,20多年在全国发展了1400余家“天福茗茶”连锁店。在狠抓“四风”建设中,天福茗茶李瑞河开发推出一款适中的礼品茶,他是用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思考告诉茶界:政府廉政建设得民心,也不会矫枉过正。中华民族素号礼仪之邦,以茶为礼哪有错?错的是不守法经营,错的是舍弃大众市场。为什么其他茶企缺少这样的见识与勇气?因为当你寄生在畸形市场时,可能会得到暂时的暴利,但一定会失掉独立的人格与能力。
“两会茶营销”的变迁是件好事。桥归桥,路归路。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做好参政议政。这是使命,是民望;是茶企业家,就干好茶叶的事,让高端、中端、低端的消费者都能喝上放心茶。这是本分,是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