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工商资本入农需监管到位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工商资本等其他非农资本纷纷在农业领域内跑马圈地、大展拳脚。为了规范非农资本的用地需求,日前,农业部、中央农办、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就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规范管理、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实,工商资本对于农业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工商资本将成为农业的强大推动力,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用得不好,工商资本可能扰乱农业产业格局,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要防范工商资本的非农业化。当前,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的情况越来越多。截至2014年底,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已达到3882.5万亩,约占全国农户承包地流转总面积的10%。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一方面为农业领域带来充足的资金,但同时也存在非农化的风险,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非粮化、非农化问题,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需要鼓励工商资本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工商资本从事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化种养业,包括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投资开展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

    其次,要理顺工商资本和农民的关系。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需要大面积租地,不仅挤占了农民的发展空间,而且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会很高,容易形成新的“规模不经济”。只有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一定规模,农村土地才能实现长时间、大面积的流转。各地应综合考虑人均耕地状况、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等因素确定企业流转土地面积的上限。因此,要限制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地,严禁借政府或基层组织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强迫农户流转农地。同时需要建立分级备案制度,即要通过备案方式掌握工商资本租赁农地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规范租地行为。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需要从制度上完善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一是以乡镇、县(市)两级备案为主,面积特别大的,再逐级向市(地)、省级备案,对租赁农地超过当地上限控制标准或者涉及整村整组流转的,要作为备案重点;二是备案的具体事项应包括农地租赁合同、农地使用情况等内容。

    最后,要强化对工商资本涉农的监管。工商资本租赁农地事中事后监管,重点是确保农地农用。要强化租赁农地的用途管制,采取坚决措施严禁耕地“非农化”,对租赁农地经营、项目实施、风险防范等情况要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并探索利用网络、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动态监测。同时,要指导租地企业(组织或个人)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防止出现掠夺性经营,确保耕地质量等级不下降。一是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应通过公开市场规范进行。严禁工商资本借政府或基层组织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强迫农户流转农地。二是指导工商资本与农户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并明确土地流转用途、风险保障、土地复垦、能否抵押担保和再流转,以及违约责任等事项。三是鼓励各地建立健全租赁农地风险保障金制度,用于防范承包农户权益受损。

    同时,对撂荒耕地可以停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对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范实施区违反产业规划的,停止享受相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对失信租赁农地企业要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并启动联合惩戒机制。对擅自改变农业用途、严重破坏或污染租赁农地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金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