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金QQ群里炸开了锅……
“太接地气儿了!原来宣传金融知识还能这样干……”
“我们也该这么干,可这也太耗精力了,坚持不下去啊。”
群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大家的争论缘自我随手发出来的一张照片。
发照片时,我就在贵州山区一场“金融夜校”的讲课现场。
“我们是伙计,有事儿请找我……”乡村的傍晚,一所小学的操场上灯火通明,一名信贷员手持话筒站在当中,操着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诙谐幽默地和村民们聊着天:去哪汇款又省时又省钱、怎么办贷款、贷了款干啥能挣钱……乡亲们目不转睛地认真听着,听完课如果回答对了问题,还有奖品可以带回家。
这个画面是贵州荔波农商行“金融夜校”现场,针对当地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实际情况,信贷员灵活运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开展“双语”教学,把枯燥的金融知识编唱成山歌、做成有趣的看图说话,为了活跃气氛,还时不时地抖个“包袱”,插科打诨、谈笑风生,引得全场笑声不断。
那一晚,参加全国农村金融高级新闻研讨班的150余位与会代表和老乡们坐在一起听课,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金融从业者们听得全神贯注,他们听到的是再熟悉不过的金融知识、看到的却是新奇又陌生的热烈场面、感受到的则是一种执着的工作态度——不将就。
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触角伸向农村市场时,农村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竞争策略,为了出新、出奇绞尽脑汁,而像“送金融知识下乡”这样传统的“规定动作”就很容易形成套路、流于形式。
“我们做得还凑合吧。” 平时的采访中,我常常会听到农金机构的员工会这样说。凑合,是一种“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就这样吧”的心态。
反观贵州农信人开设的“金融夜校”,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创新宣传方式,空地上、树荫下,俩仨信贷员、几种民族腔,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随时随地就能讲上一场。他们切实帮助村民了解金融知识,没有大张旗鼓,却是处处用心。
一位农商行董事长有句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没有做不成的事,如果没做成,不是方法不对头,就是力度没达到。”基层银行员工常常抱怨自己尽力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往往工作没有成效,难以赢得客户的心。
或许,该问问自己,真的尽心竭力了吗?是不是凑合了、将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