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国际公认的理想的蛋白质营养来源,被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一荤一素一菇”的每日健康食谱向世人推荐。然而,一说起蘑菇的种植,很多消费者都会想到腐木堆、稻草棚等原始培养方式。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食用菌,不仅品质难以统一、大小差距甚远,更由于较高的种植技术而难以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如此一来,居高不下的价格无法满足消费者将其作为日常饮食来源的需求,高门槛的种植难度也将不少寻求致富门路的农民朋友挡在了门外。由湖南省供销合作社控股成立的湖南省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依托研究所不断追求科技创新,现已成功实现了食用菌从露天栽培到工厂化生产、从季节性生产到四季生产的华丽蜕变。
依托研究所 专利产品销全国
一排排厂房,从外表看起来就像是一座座标准化的工业品加工厂。进到厂房内,可以看到几十个“书架”密密麻麻,每个“书架”7层。不过,“书架”上摆的不是书,而是杏鲍菇。杏鲍菇生长的培养基在经过堆沤后会进行装袋,随后进入高温灭菌箱里进行杀菌。据了解,这些培养基将被传送链运输至10摄氏度左右、能够实现自动控温、控湿、控光的厂房接种。经过50来天的培育后,一棵棵粗壮的蘑菇在低温房里排成墙,进行人工采摘、包装后,再运送到全国各地。通过上述工厂化式的运作,尽管这一基地的厂房占地面积不到10亩,却能日产5吨杏鲍菇,年产值达2500万元。
此外,工厂化种植方式除了能够实现食用菌规模种植、品质统一外,还有助于杜绝农药残留危害。“蘑菇的生长环境要求无菌、低温,特别是在培养基中,只有把其他细菌杀死,菌种才能在里面生根、生长出菌丝来。这样的生长习性也决定了我们在杏鲍菇的整个生产流程,从原料堆沤到装箱冷藏,都采用全封闭无公害生产模式,杜绝任何农药制剂,以实现生态安全。”春华公司主管科研方面的副总经理王春晖解释道。
“工厂化种植食用菌的背后,离不开研究所勇于创新敢于承办企业、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战略决策!”王春晖告诉记者,早在1992年,当时属于二类公益事业单位的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利用可创办实体的契机,建立了菌种厂,并注册成立了湖南省食用菌技术开发总公司,即湖南省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多年以来,研究所一直与公司互相依赖、共生共荣。双方通过技术服务、人才交流等方式进行深入合作:研究所为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公司则为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提供转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由“论文成果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截至目前,春华公司已经拥有两项国家专利、五项省级专有技术成果,并自主研发出食用菌新品种27个,且在食用菌珍稀品种选育扩繁、高效栽培、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科技是我们企业的立身之本,但我们并不因此独享其成,而是敞开胸怀与兄弟单位抱团发展,不断实现整个湖南食用菌行业的进步。”春华公司董事长彭运祥告诉记者。基于上述原因的考虑,2010年8月,由春华公司牵头,联合湖南省内6家高校和科研院所、13家生产企业以及8家专业合作社共同成立了“湖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立后,成员内部实行技术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的组织机制,销往全国的产品也不再“单打独斗”,而是统一使用“湖南菌业”品牌,不断引领湖南省食用菌产业快速成长。
组建合作社 技术转化富农户
“能赚钱,多亏了专业合作社!”湖南省长沙市春华镇农民王峥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通过合作社的帮助,他在8亩地里刨出了“金窝窝”——上半年栽培反季节香菇,下半年栽培姬菇,一年净赚7万多元。
王峥口中的专业合作社,是由湖南省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领办的春华珍稀菌专业合作社。据了解,春华镇原先并不生产食用菌,农民朋友更是对食用菌栽培技术一无所知。此外,香菇种植成本高,仅一亩香菇所需的菌种、大棚的投入就高达2万元。而对于一家一户的菇农来说,高成本就是“高门槛”,因此该镇鲜有农户种植食用菌。了解到这一现状后,春华公司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以及“大户带小户,户入社,社入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菇农结成利益共同体:由专业合作社负责菌种、技术和销售,农民仅需负责栽培食用菌还不愁销路。“稳赚不赔”的合作方式吸引了上千名农户的加入,长沙万亩珍稀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就此渐成气候,成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按照这一发展模式,春华公司在全省共发展建立起20多个各具特色的食用菌基地和产业带,其中过亿元的有5个、过5000万元的12个,总产值超20亿元。
“咱们公司是湖南省供销合作社控股的直属企业,带有深深的‘为农服务’色彩。在带动农户致富这块,我们是不遗余力的!”彭运祥告诉记者,为帮助农民迅速掌握科学种植手段,春华公司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依托湖南省食用菌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号召力,每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家、种菇能手与各菇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据公司科技发展部统计,2014年共培训菇农3000人次;二是依托公司承担的省科技厅的“科技特派员”项目,组织4支中、高级专业技术团队,分批次下乡进村入户到各食用菌基地进行技术帮扶,此举既能指导菇农种菇,也更好地锻炼了技术人员的实干能力;三是充分运用公司作为湖南省食用菌协会的会长单位的作用,及时收集、梳理、整理交流信息并汇集成册,还及时将一季度一刊的《湖南食用菌》杂志向广大合作社、农户免费发放。此外,春华公司还定期开展“一对一”的培训、菌需物资的供应等公益服务。这样,既帮扶了农民,又磨砺了自身的科研队伍。
搭建产业园 循环经济利一方
“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耕地面积有限,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农业循环经济之路。”彭运祥告诉记者,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的相关专家、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食用菌将在未来农业循环经济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食用菌生产以农林副产物和废弃物等下脚料为原料,利用真菌分解后的有机物质转化为高蛋白营养保健食品,采收食用菌后的培养料又可加工为饲料和农作物有机肥料,有效地促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能够与种植业、养殖业形成完整的三大产业链,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和新兴朝阳产业。
根据上述思路,在湖南省供销合作社于2011年引入战略投资者共计6450万元注资的支持下,春华公司以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湘杏98”为主导品种,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契机,在自主研发创建的春华周年生产线的基础上创新、突破,创建了湖南省食用菌生态产业示范园,进行珍稀菌的工厂化生产、保鲜、加工和综合开发。截至目前,科技园一期工程已完成并投产,主要建成了杏鲍菇周年生产线1条、菌包生产线4条、保鲜加工车间4000余平方米,总占地面积70余亩。
“由于食用菌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来自于农村中的稻草、秸秆、树枝果皮等,为此,园区内特成立了农林废料收购中心,每年收购稻草、秸秆、树枝、果皮等下脚料3000吨以上,变废为宝、净化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整个生产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于生态环境的物质,符合环境友好型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彭运祥表示,项目通过建设珍稀菌类工厂化生产线、珍稀菌菌包生产车间、食用菌菌糠精品有机肥料生产线食用菌特异物质提纯及保健休闲食品开发,有效整合食用菌产业链,不仅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更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根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科技园完全建成以后可带动农户1000户,实现产值10亿元、创利税550万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促农增收 20亿元。同时,项目还将带动当地仓储、运输、营销、加工、餐饮、零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明显。
企业精点
彭运祥,现任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湖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协会理事、湖南省植物学会理事。从事食用菌科研管理工作30年。曾主持过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11项,获国家星火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著有《食用菌育种及栽培技术》、《食用菌加工技术》、《灵芝》等专著3本。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供销系统先进个人、湖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公司简介
由湖南省供销合作社控股的湖南省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湖南省内唯一集食用菌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加工销售和行业管理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科研实力雄厚、经营能力突出、销售网络完善、品牌优势明显,是全省食用菌行业的领头羊。2008年获湖南省“推进新农村建设领头企业”奖; 2010年公司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龙头企业”。
经营理念
源于科研 兴于创新
脱胎于食用菌研究所的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与研究所互相依赖、共生共荣:研究所为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公司则为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提供转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由“论文成果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双方通过技术服务、人才交流等方式进行深入合作,顺利实现食用菌种植从露天栽培到工厂化生产、从季节性生产到四季生产的华丽蜕变。
不忘初心 助农增收
公司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及“大户带小户,户入社,社入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全省发展建立了20多个各具特色的食用菌基地和产业带,并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农民学习种植技术,与菇农结成利益共同体,互利互惠、共谋发展。
利用优势 抱团发展
由春华公司牵头,联合湖南省内6家高校和科研院所、13家生产企业以及8家专业合作社共同成立的“湖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实施技术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的组织机制,此外,成员单位通过统一使用“湖南菌业”品牌,不断引领湖南省食用菌产业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