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鞭炮声声,漫天礼花,吸引了众多的过路人驻足。在铺着红地毯的主席台上,浙江之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渭章宣布和浙江大学共建的“ 浙大—之豇种业生物育种研发中心”正式挂牌。中心挂牌就意味着之豇种业与浙江大学在生物育种领域的全面战略合作拉开帷幕,双方将在实现“优势互补、产研接合“的基础上,创新种质资源,共建高水平种业研发创新平台。
毫不停歇地追求创新,一直是之豇种业的生存理念。而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科技兴农,则是之豇种业一直追求的目标。
术业有专攻
作为一个以科技创新来定位的农业企业,之豇种业追求创新的脚步没有一刻停歇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保障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浙江之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渭章告诉记者,之豇种业很多先进的研究成果能够问世,都是靠的这个理念。
之豇种业长期在农作物育种领域辛勤耕耘,尤其在豆类、番茄、葫芦育种方面更是佼佼者。公司科研人员育成的浙翠系列、之豇系列、矮蔓系列豇豆新品种在全国市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是全国豇豆品种的主导品牌。浙芸系列四季豆新品种是浙江省高山四季豆主栽品种,占全省高山四季豆品种栽培面积50%以上份额;早杂系列葫芦新品种在江、浙、皖、颚等葫芦主产省份占据主导地位。经过8年不懈的育种攻关,新育成的海纳178番茄新品种TY病毒病抗性达到高抗,品质、熟期、产量性状均佳,与国外种业巨头的同类主推品种比较,还具有兼抗叶煤病、早熟性更好、结果性强、转色快、色泽更好等优点,在省内温州、台州、宁波以及山东、福建、广东等番茄主产区均显示出良好的竞争优势。
之豇种业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但是却从不固步自封。公司不断加大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目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建成300平方米高标准生物育种实验室和以水稻、玉米、重要瓜菜作物为重点的田间育种试验场。此外,还在育种基地建有2188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育种和种子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浙江大学的合作,不仅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也充实了研究队伍。现在,合作团队已创新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的籼型和粳型超级稻新品种,其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等综合指标有望争创国内水稻新品种最高水准。
“我们做的都是一些基础性贡献。在以后,相信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会越来越大。没有好的品种,产品、品质不能得到提升,效益就更不用讲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把控源头,实现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张渭章认为种子企业的生存意义就当如此。
服务“私人订制”
农谚说:“种子不好,丰收难保。种子不纯,坑死活人。”种子是一年收成的保证,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种子安全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
“我们的种子科技含量很高,具有抗病、优质、高产等优势。不过,先进的技术如果不投入生产中转化为生产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在我们进行反复实验证实种子已经安全可使用,我们就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张渭章对记者如是说。
优势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主要以“公司+农户”和“公司+合作社(或大户)+农户”两种方式进行——即公司直接向农户推广,或通过合作社(或大户)向农户推广。公司以优惠价格供应种子,并提供技术支持。为保障种植户利益,往年已试种的乡镇会大面积推广种植;而新推广区域或新试推品种,则采取少量、多点试种方式,以确保农户掌握品种特性及其种植技术。
2013年公司在庆元县四山乡推广“浙芸3号”四季豆千余亩,并通过庆元县“小菜篮专业合作社”、“龙井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以及叶祥通等大户推广“超优鸡爪吉林”小尖椒、“浙芸3号”四季豆、“海纳”系列番茄等优势品种1600余亩。通过新品种引进、种植技术培训,使当地农户普遍增收20%—30%。
此外,公司还会因地制宜向合作社推广新品种。庆元香菇闻名海内,但其上市时期为12月初到翌年5月初,菇农及其设施闲置时间超过半年,造成劳动力及设施资源的极大浪费。公司引进“浙香6号”反季节香菇,以实现庆元香菇周年性生产。虽然这种香菇的品质与冬菇接近,但引入之前高温季节栽培技术尚未攻克。通过3年对控温控湿栽培设施、栽培技术的探索,公司已初步攻克高温季节生产难关,可大范围推广。这一新品种的引进,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空闲,也实现了农民增收,可谓一举两得。
庆元丽水云山上菌蔬专业合作社地处山区,交通非常不方便。种植蔬菜不耐贮存且效益低,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为合作社引进了“天赐208”小西瓜,该品种市场接受度和附加值都极高。现在,经过合作社的种植和推广,“天赐208”小西瓜在杭州、温州等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由于其品质很好,一斤可以卖到4—5元钱,每亩产量6000斤左右,这样一年下来一亩地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与之前合作社单纯种植蔬菜相比,增收比例明显。在公司的不断努力下,小西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产业规模。
除了向合作社推广适宜的种子外,公司还会为合作社量身定制一整套种植技术方案——从品种选择到茬口安排、从肥料农药的科学使用到收获后的产品销售,每一步都有公司的专职人员参与,让合作社种得放心、种得开心。
“农作物种类很多,种子需求也各不相同。但是,如何因地制宜地用好每一粒种子,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事情。”张渭章非常诚恳地说。
路漫漫上下求索
“我们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科研,但是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成为多面手。公司的产品众多,我们统一注册了‘之豇’品牌,突出了品牌的价值。同时,我们还不断加重产品推广的比例,以此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作。”张渭章对记者说,公司除了通过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向周边农户推广种子外,还会通过经销商渠道来进行。在各个县、乡、村,公司都会设一个经销点。目前,公司已拥有一个上百人的销售团队。
其实,在产品的推广上,公司一直在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在2010年,公司尝试着在互联网卖种子,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销售模式。“网络营销肯定是一个趋势,这样可以减少种子的流通环节,间接提高了种子的生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营销效率,减少营销开支。”张渭章告诉记者,当初在互联网进行销售,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在选择网站上,偏向于选择专业的种子网站,这样的网站知名度比较高,受众也比较多。2012年,公司和易农网合作,建立网上商城,农民可以直接从网上购买公司产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网上销售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理想。网络营销一个新品种要得到农户的认可比较困难。此外,种子行业内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通过互联网营销容易产生价格战,农户通过网络根本无法识别不同公司销售的同一种作物种子区别到底在哪里。”张渭章很无奈地说。在2013年,公司开通了之豇种业微信公众号。手机在农户中的使用率非常高,而且微信使用方便,轻轻一点就可以进入公司的产品页面,看到所有产品的介绍和想购买的种子。公众号里的粉丝基本上都是种子行业内的经销商或者种植大户,他们在农户中间都有着很好的号召力,通过他们口口相传,实现公司产品的口碑营销。2014年,公司对“天锡208西瓜”和庆元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了微信营销的首次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接下来,公司的规划很简单也很清晰,那就是继续以种子推广为核心,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打造从种子源头直到农产品营销的产业链条。通过创新平台,实现大批量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完成水稻新品种推广1000万亩、蔬菜新品种推广100万亩的目标。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我们还将上下不断求索。”张渭章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道。
企业精点
张渭章
浙江之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优质农产品生产与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热爱供销合作事业,切实服务“三农”。先后育成通过省级审查认定的豇豆、四季豆、玉米、番茄、瓠瓜等蔬菜作物新品种十多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并因在科研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杭州市政府特贴、浙江省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杭州市突出贡献农业科技工作者、杭州市民营科技新星、浙江省“十大优秀青年”等光荣称号。
公司简介
浙江之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是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下属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公司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控股四川中科种业有限公司、浙江之豇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兴合粮油工贸有限公司、郑州聚丰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此外,公司始终秉承“科技兴农、求真务实”的经营理念,参办领办了多家专业合作社,并先后被认定为余杭区农业龙头企业、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1年浙江省“十佳”瓜菜种业企业等。
经营理念
对自我定位要精准
作为一个科研型的农业企业,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保障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这是全体公司人员对公司的定位,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种子被研发出来。
服务要有针对性
农作物种类很多,种子需求也各不相同。如何因地制宜地用好每一粒种子,关乎农民来年的收成及收入。因此,公司会根据各个地域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种子进行试种推广。此外,公司还会为合作社量身定制一整套种植技术方案——从品种选择到茬口安排、从肥料农药的科学使用到收获后的产品销售,每一步都有公司的专职人员参与,让合作社种得放心、种得开心。
创新永远不停歇
不断创新是公司永恒不变的主题。除了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外,公司还在销售手段上不断创新。2012年,公司和易农网合作,建立网上商城,农民可以直接从网上购买公司产品;在2013年,公司开通了之豇种业微信公众号,不断探索新的销售模式,让之豇种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