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质量建设之探析(二)
“棉花质量对棉花销售价格有一定影响,棉花本身的质量和有关部门的检测质量决定了棉花的价格,只有把控住棉花质量,才能有定价的主动权。”山东省潍坊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赵长森边在棉田里忙碌着边接受着记者的采访。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社将寿光、寒亭、昌邑三地的棉花合作社、种植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了银海种植联合社。2014棉花年度,联合社种植机采棉2万亩,棉花单产为470-480斤/亩,棉花销售均价是3元/斤,基本保证了棉农的收益。
记者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3年的收储政策,新疆和内地棉花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收储政策的实行让很多棉农误以为产量高才是最终目的,而忽视了棉花的质量问题。而想要提升我国棉花的竞争力,棉花质量问题又是不容忽视的关键。
那么如何提升棉花质量呢?
“提升棉花质量要从棉花品种、指导生产、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等各环节入手,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把关。” 中国棉花协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说。
从生产源头抓起
“想要提高棉花质量,从育种和品种选择上就开始了。选择产量高、品质好、适宜本地气候特点的棉花品种对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赵长森说。
今年联合社选种的仍然是机采棉棉种内地岱籽棉126号,这个种子是昌邑东方种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昌邑东方种业有限公司是潍坊市社社有企业,前身是昌邑棉麻公司,2000年开始转向种子研发,目前公司承担了当地的机采棉棉种研发。
据赵长森介绍,市社以棉花良种研发、引进、繁育、推广和种植管理技术培训为核心,依托潍坊市社参股的昌邑市东方种业有限公司组建了机采棉良种繁育推广技术中心,并和国内有关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专门进行棉花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筛选。“同时,我们以机采棉良种繁育推广技术中心为依托,本着入社自主、退社自由、初级起步、逐步规范、平等互利、团结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吸收植棉相对集中、植棉技术水平较高的周边乡镇大部分棉农为社员,成立了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棉花良种的繁育,现有良种繁育基地6000亩,年生产推广棉花良种45万公斤,不仅能满足本地种植,在新疆市场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除了育种,在种植方面,潍坊市社实行了种植相对集中、品种相对统一的方式,品种和品质的一致性也是提高棉花品质的重要一环。一定区域内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一个品种种植,保证了品种的一致性,从而提高了棉花内在品质的一致性。“我不敢说我们联合社种植的棉花在质量上一定优于其他棉农种植的棉花,但我们棉花的一致性一定要高于一家一户棉农所种植的棉花。”赵长森信心满满。
据对2014年度新疆机采棉公检数据统计,机采棉平均长度为28.41mm,比手摘棉短0.41mm;其短纤维含量平均为17.58%,比手摘棉高2.1%;其长度整齐度指数平均为82.04%,比手摘棉低0.95%。
“我们通过检测也发现了机采棉能造成纤维长度、强度和整齐度下降、短纤维含量上升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机采棉含杂多、加工时需多次清理除杂造成的,同时催熟剂的施用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纤维拉力。”赵长森说。针对这些问题,潍坊市社去年选育了“短果枝机采棉一号”,因为早熟性好,减少甚至杜绝了催熟剂的施用;因为果枝短,机采前喷施落叶素后,叶子不易留在棉株上,从而降低了棉花的含杂率,减少了加工时的清理次数,这也保证了棉花品质。
对于影响棉花质量最大的“三丝”问题,潍坊市社也一直在想办法努力解决。“除了棉花采摘、运输过程中用棉布袋,杜绝用化学纺织袋,非机采棉人工采摘时要求工人头戴白棉帽以外,我们对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主要棉花加工企业进行了设备升级改造,从加工环节提高棉花品级。我们新建的机采棉加工厂也配备了‘三丝’清选设备。”赵长森说。
此外,赵长森还说,棉农最为看重的仍然是衣分,根本不考虑棉花质量问题,仍然需要引导,而转变棉农重产量轻质量的意识也尚需时日,并非一朝一夕。
由“四导向”引领
“加工环节也是重要一环。”赵长森表示,机采棉本身就会损害棉花的绒长,而在加工阶段,反复排杂又会对棉花纤维造成二次伤害。
近日,国家棉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中心负责人表示,组建国家棉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目的就是要集中精力、整合资源,针对制约我国棉花加工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步伐,以棉花加工的技术进步促进棉花产业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棉花加工企业今后的技术需求将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作业环境和增加企业效益开展。
“棉花加工企业也要加强自律,牢固树立起质量是长久生存基础的观念,要强化质量管理措施,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或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同时,要创立自主品牌,像打造百年老店一样,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棉花产品品牌。”中国棉花协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补充。
那么如何转变我国棉农单纯追求产量、实现中国棉花“量与质”的再平衡时,这位负责人建议,把调结构作为扭转量与质失衡关系的转折点和平衡点;把提质增效作为扭转量与质失衡关系的出发点。
该负责人表示:“探讨解决我国棉花质量问题的途径,可以从四个导向入手。”
首先,需求导向。以前,我国的棉花种植是以生产为导向,而当下行业内已达成共识:应该要以纺织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来研发棉花品种、指导生产、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和改革标准等。
其次,政策导向。在制定政策方面,政府出台政策时,要考虑与质量挂钩,尤其是当前的目标价格政策实施后,可以考虑补贴价格与棉花质量结合起来,即目标价格为标准级3128B的价格,高于标准级的,补贴金额则高,低于标准级的,补贴金额则低。采取这样的与质量挂钩的补贴政策跟棉农结算,就是用倒逼的方式让棉农较为自觉地选育良种、用心植棉,想办法提高单产,进而使加工企业树立企业品牌。通过棉花向优势区域集中,逐渐提高我国棉花的竞争力。
再次,标准导向。要及时修订棉花国家标准,完善棉花颜色特征图,拉大白棉一、二级之间的级距,在棉花检验环节增加短纤维率和棉结作为考察指标,以此满足纺织企业的需求。
最后,行业导向。中国棉花协会要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完善中国棉花协会定期发布的《国产棉质量差价表》,根据纺织企业的需求和市场流通情况,适当加大质量差价,体现优质优价,引导种植企业、加工企业生产出优质棉花。同时,相关部门应制定出《棉花收购、加工、销售 等环节的质量行为规范》,指导行业搞好质量管理。另外,还要发挥“中国棉花”品质商标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