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优势、普惠政策正在吸引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国门,纷纷在海外投资建厂,这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我国纺织产业转型的必然结果。
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市场不振、成本上升、国内外棉价差别拉大,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长低于预期,使多数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与发展压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消失。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拼抢订单,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把制造基地转移至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有哪些优势因素吸引着纺织企业呢?
低成本优势吸引企业“搬家”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用工成本平均比东南亚国家高出1-3倍,用棉成本高30%以上。据了解,孟加拉国劳动力成本是0.22美元/小时,柬埔寨是0.33美元/小时,越南是0.38美元/小时,而我国是1.08美元/小时。先期赴柬投资创办3家制衣厂的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透露,在柬埔寨办服装厂主要优势在于人工便宜、综合成本低。如柬埔寨服装企业工人月工资大约100美元,同样一个上千人的服装厂,与国内相比,每年可节省成本2000万元。而对比国内市场,每吨棉花国内外差价4000—5000元。同时劳动力成本逐年刚性上升,纺织服装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支出劳动力成本逐年以15%递增,且常常遭遇用工荒。
同时,一些先期走出去的纺织服装企业的成功效应,也让更多纺织服装企业有了走出去的冲动。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走出去到东南亚投资办厂的30多家福建泉州企业,去年带动泉州市出口东盟的纺织面料、纺机设备达4.51亿和1.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1%和21%。这些先行投资东南亚的企业,在境内外皆有盈利,吸引了更多企业实地赴东南亚考察投资。
可享受发达国家普惠制政策
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已全面停止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普惠制优惠待遇。与此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却继续给予东南亚等国普惠制待遇。据介绍,东南亚等国出口欧盟纺织品只需征收2%—3%进口关税,而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盟需征收约12%关税。最近越南将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以及越欧自由贸易协定,越南输欧产品关税将降为零。孟加拉对外资纺织企业减免10年所得税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减免政策等。在此背景下,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可以享受欧美等国的普惠制优惠,有效降低出口成本。
可有效规避国外贸易摩擦
当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案件维持高发态势,以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关税为代表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且强度越来越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不容忽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办厂,还可以规避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壁垒。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频频设限,贸易条件越来越苛刻。据统计,从 2012年至今,涉及纺织出口的贸易摩擦案件大概为17起,涉案产品,一般是出口的原材料与半成品多一些,成品相对少一些;大多是棉花及棉混纺织品、棉线产品、服装及配饰、尼龙长丝、聚酯长丝、化纤布、亚麻织物、弹力丝等。企业通过在泰国、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和缅甸等国设厂,使用东盟国家的配额出口到欧美等消费市场,可规避纺织品配额限制风险。
“东南飞”面临三大风险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纺织制造业海外转移已成大势,而且转移的企业正由服装向产业链上游纱线、染整等领域蔓延,但企业在选择转移前应冷静思考,谨慎而行。就目前情况而言,纺织服装企业转移东南亚,将面临三大风险:
首先是政策风险。主要是对当地政策环境和员工需求不了解,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管理模式不适应等问题。如:越南人力成本虽低,但员工效率也不理想,仅相当于国内员工效率的六七成,并有频繁罢工之累,近日还发生了排华打砸抢事件等。
其次是供应链不完善。由于越南当地缺少纺织服装供应链,来越南选择代加工的一些品牌,其采购目标并非在本地,其采购区域目前多聚焦在周边较为发达的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第三是基础设施和工人素质等方面存在差距。越南整体配套设施相对于国内比较落后,企业在越南生产也只能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柬埔寨电力供应不稳定,很多企业自备发电机,自费发电成本约每个千瓦时高0.10美元左右;柬埔寨员工流动性大,用工比较不稳定,而且当地中学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导致技术工缺少,需要企业自己外请,劳工的培训要从“零”开始。
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跨国布局新阶段,整个行业将通过积极稳妥的“走出去”,打造跨国供应链、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品牌、技术、市场渠道的向外拓展或合作实现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位置提升。
(智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