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培养 ——
专业建设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学院现有高职专业28个,涵盖《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4版》19个大类中的10个专业大类,23个专业类,其中财经商贸大类共有11个专业。“十二五”期间,学院专业设置形成了以服务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财经大类专业为主体,凸显农村商贸流通特色的化工与生物、食品与粮食专业为补充,旅游类、教育与体育类以及计算机、装备制造类文工专业平行发展的专业布局;形成了以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和省级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专业为拓展的专业建设格局。专业建设面向浙江省现代流通业,紧密结合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发展为着眼点加强专业建设,以点带面均衡发展。
实践条件改善助力技能提升。确立了“三合一”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思路,即建设理实一体化的专业实训室,实现学做合一;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产学合一;多方合作建基地,实现双业合一。截至2014年12月,建成了经济与管理实训基地、外国语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生物与食品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汽车与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等五大校内实训基地,116个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建筑总面积达3.6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19亿元,建成了以光纤为主干的千兆基地以太网络。
国际合作拓展开放办学领域。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德国石荷州经济学院、台湾德明科技大学等国(境)外高校在学分互认、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办学,举办 4个中外合作专业方向。“十二五”期间共派遣教师175人次到合作院校深造,引进长短期外籍专家、教师98人次,引进57门外方课程,有81名学生毕业后被海外合作院校录取。
—— 教师队伍建设 ——
干部选聘科学规范措施有力。不断推进干部培养、管理、考核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中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
岗位评聘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岗位评聘制度改革,细化部门岗位设置、明确岗位名称、修订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对学院管理、专技、工勤岗位进行疏理,定岗定编。结合岗位聘任,平稳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提高教职工福利水平;通过调整教师课酬系数,体现按劳分配,优绩优酬与统筹兼顾,注重公平效率的分配原则。
教师素质提升优化梯队人才。通过制定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暂行办法》、《岗位聘期考核办法》,强化教师分类评价导向;通过国(省)培、访学访工、国(境)外培训等项目,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提高专任教师职教能力和专业水平,实现梯队动态培养,完善助讲——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五级递进式教师发展模式;依托师资团队,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名师”引领、“专家”和“骨干”带动,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范,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加强师德师风严格教师准入。制定《学院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实施细则》,协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领导,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领导监督体系和自下而上的反馈评价体系,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奖评优等领域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制订师德师风警戒清单。
—— 教学管理 ——
坚持“以生为本、爱字当头、严在其中”的学生管理理念,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建设师生服务中心,完善“奖、贷、补、助、勤”五位一体的奖助学体系。坚持“定期排查、重点帮扶、实施跟踪”,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完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坚持制度管理、目标导向、榜样引领。
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成立情商教育、公益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努力构建涵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定期开展情商成长营、高雅艺术进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素质教育活动。2013年启动“志愿者之校”建设活动。学院青年志愿者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西博会等大型赛会的服务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多项荣誉,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院志愿者服务品牌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学院荣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筹办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生社团——“旭日武道”协会获“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称号。
以大学生创业园、创富中心等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依托,构建了三阶段推进、三课堂联动的高职创业教育模式。完善“面向全体、融合专业、文化引领、强化技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资金扶持、制度保障、培训(导师)引导、基地实战、氛围推动的“五位一体”模式,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2013年获“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