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7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的机会与模式选择

□ 何广文

    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普惠金融。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普惠金融,如何来理解。普惠金融指的是以合理的成本和合理的价格惠及到那些没有惠及到,以及没有充分惠及到的群体。我理解的是在金融领域,特别是在农村领域存在一种金融排斥现象,在市场化运作的金融面前我们农村领域有很多群体,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或者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体、中低收入群体,以及小微企业,在商业运作的金融市场上他们是很难享受,或者说很难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务,特别是很难享受到正规的信贷服务,所以就需要不断地来满足他们的金融服务。这是一个市场公平的问题,大家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公平享受金融服务,特别是享受信贷服务的机会。

    发展和推进普惠金融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政府在推进普惠金融这个问题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一是要推进机构的改革与转型;二是推进现有机构业务的转型和创新。一方面是存量机构的改革,包括我们现有的机构怎么围绕“三农”、小微、扶贫来解决。另外一个方面就叫做增量的创新,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在农村领域投资、兴建、兴办贷款公司,以及收购兼并农村金融机构。推动业务创新很明确地提出我们在政策上强调强化金融服务,推进小微服务,同时我们也采取了政策措施和办法,推进小额贷款,推进金融服务。所有的政策都是从这两个角度来推进的,一是产品政策,推进我们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促进业务的创新,业务创新是最活跃的。而机构的改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我们看到的从这两个角度推进的。可以说这两个方面的创新或者改革都是一个制度改进的过程,它的目的只有一个满足小微的基本需求,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解决扶贫问题。

    但是,实际上要做好这些方面是不容易的。需要研究的是现在怎么做,做的效果怎么样,是否达到了政策初衷,还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完善。去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在农村合作金融方面参与,强调的是要在供销合作社的基础之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基础,同时中发1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有条件的地方供销合作社要发展多种多样的金融组织,这对供销合作社系统来讲是一次发展的新机遇。实际上供销合作社在参与农村普惠金融的环境已经具备了,也有一定的优势。服务农户、服务小企业、服务偏远地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接近需求,供销合作社有这样的条件。另外有网络和体系优势,有市场和产业链优势。供销合作社是整个产业经济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龙头作用,这个体系产业链的优势是任何部门不能比拟的。金融业目前或者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它的竞争关键在哪里?它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金融之间的竞争,所以金融业的竞争或者金融业发展的未来也在于产业链金融,供销合作社系统是有这种优势存在的。事实上,供销合作社系统已经在做,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做。

    第一,在现有的政策模式内,参与农村信用链改革,城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参股小额贷款公司、租赁等等领域已经在参与。供销合作社合作社系统搞P2P、互联网金融是有系统优势存在的,做产业链金融,客户来源可以从供销合作社涉及的产业中发展,但是发展过程当中还需要进一步克服一些障碍。

    第二,在完善供销合作社参与普惠金融这方面有这样一些路径需要思考。要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供销合作社普惠金融体系。所有的金融服务都是围绕农户、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城乡的小微企业来进行的,这一点是毫不含糊的。未来它的竞争在哪里?是在市场,谁发现了市场需求,谁就是胜利者。我们所有的金融服务都是围绕着需求来进行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金融服务,关键在于机制。要建立一种服务农户、服务小微、服务新型经营主体的机制,这些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它的基本特征可以从我们正规的商业金融机构或者大型商业金融忽视这些群体的时候,或者排斥这些群体的三个理由当中找到答案。三个理由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不服务农户,或者在这方面关注比较少,有三个障碍:信息障碍,担保障碍,成本障碍。那么是否能够克服这三个障碍?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机制,要建立一种与大型商业银行不一样的机制,这是我们需要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要思考怎么来发展,怎么来构建创新机构、创新服务,同时我们这些机构和服务本身也需要一个辅助机制。

    第三,如何构建金融共同体,培养产品服务创新体系。农户、小微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还需要技术培训、市场体系培育、创业指导,包括信贷服务在内的各种金融服务以及非金融服务要构建这样一种机制。然后就是法律,这是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供销合作社普惠金融服务的机制需要有的思路。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6月6日—7日在京举办的“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高端论坛”上发言整理编辑)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