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平台模式选择条件
各市场主体建立全国性平台的共同意愿。以省级联社、农商行、控股公司为全国性平台的会员。会员制行业平台的产生和运作,会员是基础,如果没有作为会员的各基层农信社的完全认同和参与,难以高效运作。
全国性平台有效发挥作用的配套机制必须完善。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清算体系、行业保险体系、行业审计监督体系等配套体系配合,仅全国性平台自身,难以高效发挥作用。但平台自身,往往也包括了这些体系的雏形。
法人层级稳定在县域。具有独立县级法人地位的农信社,为了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会产生低成本联合与合作的需求,如果法人主体的层级过高,组织本身的能力较强,对于更高层级的联合与合作的需求就可能下降。为此,全国性平台,不应以独立法人的面目出现,且尽量弱化管理职能,强调高层次的联合。
优化农信社管理模式
第一,构建农信社全国性平台,提高农信社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提出“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三位一体”。其中,成立较早的供销合作组织,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作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的联合组织,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为规模庞大、机构众多的农信社,几次大改革后,其体制至今也没有理顺。
农信社需要建立全国性合作平台,为基层农信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信息交流、业务创新等服务。根据2003年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政策目标,基层农信社将逐步转型成为独立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与大银行相比,社区银行虽然具有委托代理成本低、操作灵活等优势,但在教育培训、资金规模、支付渠道、业务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随着我国农信社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信社面临的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将越发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和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客户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要求更高,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信社需要畅通的结算渠道和便捷的金融服务,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