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农信社又交出了一张靓丽的支农支牧成绩单:全系统新增涉农涉牧贷款177亿元,增速13.17%,占全区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81%。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为农牧业、农牧民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办社宗旨,紧紧围绕全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纲要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配合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打造农村牧区经济新格局,竭力满足全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为该自治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恪守服务“三农三牧”的经营宗旨
西乌珠穆沁旗阿拉腾高勒嘎查的巴雅尔这个春天特别的高兴。
“家里冬羔现在已经接了300多只,在旗里开的肉食店也逐渐有了起色,夏天的时候再把家里的棚圈扩大一下,争取今年牲畜存栏量增加30%!”谈到启动资金,巴雅尔根本不担忧,“我有草场啊,其实去年我办这些事情的启动资金就多亏了抵押流转来的草牧场经营权获得的20万元银行贷款。”
西乌珠穆沁农商银行在充分调研辖内农牧民信贷资金需求和草牧场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条件后,重点研发推出了草牧场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了广大农牧民有效获得信贷资金又一有效途径。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己任,始终坚持把涉农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两个不低于”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始终坚持“努力增加信贷规模、主动对接涉农项目、实施多方涉农合作、积极创新涉农服务、尽量让利于农”的工作思路,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努力加大对乳、肉、绒、粮油、薯菜、饲草料、林下经济及特色产业等七大主导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信贷支持,促进农牧业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推动自治区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为自治区粮食生产“十一连丰”、畜牧业发展“十连稳”、农牧民收入“十一连快”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2006年至2015年6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3789 亿元。其中,累计发放涉农贷款 8177亿元,占全部贷款累放额的59.3 %;累计发放农村牧区消费性贷款1850亿元,占全部贷款累放额的13.4%;累计发放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殖等现代农牧业贷款780亿元,占全部贷款累放额的5.7%;累计发放“七大产业”贷款820亿元,占全部贷款累放额的5.9%;累计发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生态家庭牧场(联户牧场)和各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450亿元,占全部贷款累放额的3.3%。累计支持种养专业大户12万户、生态家庭牧场(联户牧场)20万户、各类专业合作社3057个、各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9个。
截至6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2323亿元,其中农牧业贷款余额1521亿元,均居全区金融机构首位。
提升“三农三牧”服务水平
“我们的合作社之所以越办越好,是因为我们有雪中送炭的大靠山!”镶黄旗腾飞合作社负责人哈斯巴特尔高兴地说。
2008年,镶黄旗新宝拉格镇巴音查干嘎查牧民哈斯巴特尔牵头5户牧民以牧民联保的方式从镶黄旗农村信用社贷到了17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办了镶黄旗腾飞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了扶持该合作社发展,镶黄旗农信联社相关负责人多次到合作社了解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并持续地给予哈斯巴特尔信贷支持,2011年至2013年,镶黄旗农信联社共为哈斯巴特尔发放了220万元的贷款,为他解决了资金运转的困难。经过几年的运营,如今的腾飞专业养殖合作社已成为“镶黄旗德美羊示范基地”、“德国美利奴标准化育群”,哈斯巴特尔也荣膺“内蒙自治区农村牧区杰出实用人才”等多项殊荣,今年该合作社销售额达到了150万元,每户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
十年来,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想农牧民之所急,送农牧民之所需,切实提高服务“三农三牧”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加贷款投放量,努力解决农牧民贷款难问题。
为了优先保证传统农牧业资金需求,内蒙古农信社实施“三放宽、一优惠”政策,即放宽贷款对象、放宽授信额度、放宽贷款期限,实施农户贷款利率优惠。特别是2014年10月份,在河套农商银行开展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农牧业融资成本试点工作,缓解了农牧民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自治区领导批示肯定。十年间,累计授信农牧户283万户,农户小额贷款累计投放165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19亿元。
根据农村牧区快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农牧民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该区农信社实施“四个拓展”:即由满足传统农牧业生产需求向大力支持现代农牧业拓展,由侧重支持农牧业生产环节向农畜产品收购、加工、储运和流通全产业链拓展,由注重生产性领域资金投入向农村消费市场拓展,由注重流动性资金投入向新农村新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入拓展。同时,结合县域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状况,确保“四个优先”,即优先保证农牧业生产领域流动性资金需求,优先保证自治区重点推进的七大产业资金需求,优先保证国家和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需求,优先保证贫困地区农牧户基本生产生活资金需求。
顺应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发展的新趋势,内蒙古农信社不断强化对种养殖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生态家庭牧场(联户牧场)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农牧业部门推介的各类产业化经营主体,提高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优先予以重点支持。同时,专门制定了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指导全区农村信用社对其全面建立基础信息档案,纳入客户信用评级范围,根据发展阶段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因社制宜做好信贷支持。
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
内蒙古农信社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在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两个品牌产品基础上,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农用生产设备、农用机械、林权等抵(质)押担保方式创新;探索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和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大力发展可循环授信使用贷款、存货质押和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积极推动发展“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农牧业产业化项目+贷款+农牧业科技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
目前,有16家机构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业务,累计投放贷款5.53亿元;10家机构开办草牧场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投放贷款19.54亿元;32家机构开办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累计投放贷款10.1亿元;累计研发7大类43个信贷产品,开办结算类、担保承诺类、咨询顾问类、存款证明书、保管箱等中间业务40余种。2014年,22项金融产品被评为全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三牧”优秀(创新)金融产品,占获奖产品总数的61%。
推动农村牧区金融服务全覆盖
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遍布城乡,金融服务覆盖千家万户,发展普惠金融既是光荣义务,也是优势所在。
农村信用社与相关部门或机构合作,开办代收电费、代理财政非税收入收缴、代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18项业务。“惠农一卡通”代理发放种粮农民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44种)财政补贴资金。加大金融助农服务点建设和ATM、POS机等金融自助终端布放力度, 实现城乡居民基础金融均等化。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加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建设和推广力度,满足城乡居民业务咨询、话费充值、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商旅票务等全方位生活需求。
截至6月末,该自治区农村信用社共建立助农金融服务点11293个,覆盖全区10333个行政村(嘎查)的94%;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电话银行用户达到327万户。“一卡通”业务累计为全区504余万人(户)代理发放农牧业补贴资金1088.17亿元,占发放总额的80%。
树立便民惠农的良好形象
全面深化实施“阳光信贷”工程。切实做到公开贷款政策、制度,公开贷款发放程序,公开承诺办理时限,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推行信贷大厅办贷模式,为客户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及代收代付等多功能“一站式”服务,根据农牧户和涉农涉牧企业不同的贷款需求,建立差异化的贷款审批流程。做好接受社会监督工作,通过在辖内所有行政村设立信贷监督箱,公布监督举报电话等方式,有效监督违规放贷行为。开展优质服务、文明办社活动,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树立农村信用社良好公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