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无锡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两大顶尖工程“农资物联网”和“植物工厂”正蓄势待发。从市社领导到相关处负责人,从农资企业老总到项目工程人员以及农资门店的营业员,说起这两大工程,都难掩自豪之情。
农资物联网——
自家老舞台创新戏
在无锡市社纪委书记车文君等人的带领下,笔者近日参观了农资物联网部分设施。一行人首先来到市农资公司农资配送中心。巨幅标牌上,深绿色的供销合作社徽标与“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主旨词相呼应;鲜红色的“农资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名称和基地主办者“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科学院、无锡市供销合作总社”字样分外醒目;右下方是农资配送中心的网络示意图。
笔者到达时,“农资智能仓库”正在进行着化肥入库和印码两项作业。
把化肥从大货车卸下并送入仓库,这项工作由一台被称为“装卸之神”的叉车完成。大货车上码放整齐的一袋袋化肥,都是放在标准化的托盘上的,这是叉车作业的基础。而在仓库里,不是“从地板到天花板”的方形化肥大垛堆,而是有点像超市陈列商品那样,以托盘为基础形成一个个“装载单元”。这是为化肥出库的机械化服务的。据介绍,这种机械化设计比人工效率提高了10多倍。
仓库里还进行着打码作业。就是把入库化肥的包装袋打上包含化肥生产厂家、有效成分、生产日期等全部信息的二维码。车文君解释说,打上二维码,这袋化肥就有了唯一的“户口”信息,在物联网系统就有了查验依据,也是质量追溯的基础。他说,这项工作原本应该由化肥生产厂家负责,只是与生产厂家相关对接还没有最后完成,所以暂时由流通环节代办。他强调说,印制二维码是产品质量和包装的一部分,应由生产企业负责。
之后,大家参观了测土配方、庄稼医院实验室。虽然看不出这里的瓶瓶罐罐与一般化学实验品有多少差别,但墙上两位“客座专家”彩照和学术信息尤其引人注目。这是庄稼医院的远程“诊疗郎中”了。
使用农资物联网能得到什么便利呢?笔者来到农资物联网示范点——市农资公司高桥分公司的002号门店。店里的化肥、农药等物品,与传统农资网点没有多少差别,引人注目的当属农资信息查询一体机。这是直接服务农民的物联网的“终端”。工作人员边演示边讲解道:农民来店里购买化肥,他只要说出其家庭经营土地的位置,信息查询机立刻显示该地的土壤状况,并可以根据物联网系统储存的土地测试信息、开出施肥处方,这是基于大数据瞬间完成“测土配方”。农民只要用查询机的扫描器,或用自己的手机扫描一下二维码,就立刻可以得到所购化肥的全部信息。在完成上述信息咨询后,并不一定要在这个门店采购。因为信息查询机可立即显示出距离这位农民地块最近的农资网点,应当从那里把农资直接送货上门,使得运输线路和配送时间的最优最短,为农民省事省力,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流通成本。
在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农资物联网是如何提升农民务农的整体水平,实现土地需求与农资使用最优化结合的。
植物工厂——
邻家新舞台奏新曲
位于无锡市锡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三阳植物工厂是无锡市三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日本三菱MKV梦想株式会社合作建设的高科技农业项目,据称是国内首座太阳光利用型大型植物工厂试验基地。三阳生态农业公司是由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三级供销合作社投资组建的企业,具体承担植物工厂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据介绍,植物工厂是集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控制、材料科学、设施园艺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集成创新、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生产方式,代表了未来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基地总占地约1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试验场占地3000平方米,包含1500平方米生产大棚及1000平方米的研发、试验、办公基地。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使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各类高品质生态果蔬的无土化种植。
人们在植物工厂的直接感受比文字概括更为生动——
种菜像“拼图”。人们在植物工厂大棚里,看到这里的种植工人端着一盘菜苗,一个个放进专属它们的“小格子间”里。而这些“小格子间”的底下流淌着自来水一般的营养液。正放置着菜苗的工人师傅介绍说,这些菜苗是生菜,现在正进行定植。菜苗底部配置了基质,主要成分是泥炭和珍珠岩。营养液会24小时为菜苗供给营养,约在20—30天后,这批生菜就能收割食用了。这比起一般露天生长的生菜二三个月的生长周期缩短了不少,且生长不受自然气候影响,一年可多茬种植。大棚里种有青菜、生菜、小松菜、番茄等。其中,番茄的口感堪比草莓,据说甜度可达6.5至8.5,而国内普通的番茄甜度为4.5左右。
神奇薄膜可驱虫。与一般农业区的塑料大不同,这里植物工厂使用塑料薄膜的是日本
MKV公司研发的高科技多功能薄膜,通过先进的涂层工艺,防紫外线、高透光之余,还有防虫驱虫功能。据称,这种薄膜可以阻隔一些虫类偏好的光谱,虫子闯进大棚就变成了“瞎子”,有效减少虫害。同时,大棚内部通过电脑控制的营养液循环系统,可以完成全封闭状态下育苗全过程。工人师傅说,育苗过程是关键,需要精确地控制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但是定植之后,植物生长将主要依靠太阳光和温室效应,不再需要很大的能源消耗,而整个生产过程完全可以做到无农药残留、无尘、无菌,生产的各种果蔬达到生吃标准。
“平面种植”走向“立体种植”。植物工厂内部如同超市货架一样,层层立体叠加。大量节省土地,产量也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超过露天土地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工厂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植物工厂建成以来,从实验种植到市场开拓,从单一品种批量采收到多品种、小批量均衡上市,其生产的无农药、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和污染的高品质蔬菜进入了超市、酒店和居民家,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吸引了社会多方关注。前来参观考察的地方政府部门和全国各地的企业家达数百批、数千人次。据介绍,他们还将开展高附加值的中药植物的研发、种植,打造出多类型、多品种的高端植物工厂,并在国内进行多种植物工厂的研发与推广。
编 后
向高精尖项目进军
农资物联网是在自家老舞台唱出的“创新戏”,是“纵向提升”的“高端剧目”,自有无可比拟的历史自豪感;而植物工厂是种植业的革命性提升,是供销合作社人在邻家舞台上演奏的“新曲”,是“横向出新”的“高端客串”。
无锡市社主任金元兴表示,无锡市不是农业大市,无锡市社也不是农资销售大户,但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研力量、政策环境、人才基础等提供了发展若干“高精尖”项目及推进这些项目产业化的条件。
对于项目的投资效益和产业化进程而言,两个项目有许多共同点:投资巨大而且需要持续投资。没有国家多个部委与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与大力支持,仅仅依靠一地供销合作社的实力开展“农资物联网”项目的试点和推广是不可能的。
我们还应考虑到,这种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后的产出,结果只是使农资使用量减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和提高。而农产品的价值和市场价格因此得到大幅提升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即使有提升,在短期内都是微不足道的,不可能回收构建农资物联网的资金投入。如果说,这是国家对于农业及支持服务体系的公益性投入,旨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这种投入是不计回报的。这就存在一个如何解决利国利民投入与市场有效回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易解决。
植物工厂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但其产业化进程相对简单,其产品只需要考虑消费者可以承受接收的“市场心理界线”。工程试验阶段的产品量少价高,难免赔本。随着后期投入和种植规模的扩大,产品产量提高、单位成本下降,推动产品价格水平等于或低于消费者“市场心理界线”,从而进入保本期和盈利期。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优质优价农产品必然会主导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