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9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北归咖啡:来自“彩云之南”的世界品牌

□ 本报记者 张 蕾

上图为公司产品参加展会,消费者争相品尝了解。
上图为奥地利政府一行到公司参观考察。

 

    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咖啡越来越受到我国人民的欢迎。当我们喝起咖啡的时候,想到和感受到的更多是时尚、现代、异域。而实际上,咖啡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有100多年之久。从1894年法国传教士引进咖啡在云南种植成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产自我国云南的咖啡已经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以“北归咖啡”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产品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抓基地建设 打造卓越品质

    “我们的咖啡品质绝不比国外的差!” 云南思茅北归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家录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他指出,“因为目前北归咖啡把主要的市场定位在国外,目前公司的经营额有9000万人民币左右,只有1000多万是在国内销售,其他都在国际市场销售。”

    作为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供销合作社的控股企业,云南思茅北归咖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咖啡经营为主,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股份制企业。经过20多年发展,公司现有种植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咖啡园6000余亩,咖啡初、深加工厂,制酒厂各一家,拥有进出口自主经营权,5项自主知识产权(1项发明专利、4个注册商标)和中国咖啡博物馆。公司主要产品有小粒咖啡商品豆、焙炒咖啡豆、焙炒咖啡粉和咖啡酒。

    公司从创建开始就把产品的品质放在首位,稳定耕种资源、加强基地建设,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由于在基地建设方面的大胆探索,公司接受思茅地区创新办和咖啡产业联合会委托编制了思茅区域性小粒种咖啡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2005年,公司完成第五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小粒种咖啡思茅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示范区采用良种和先进技术按标准化种植咖啡,亩产可比常规品种和常规管理高80-100千克。标准化咖啡种植基地建设推动了当地咖啡产业化发展,不但提升了咖啡的品质,也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带动当地农民从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向高产、高效、优质的农场化经营模式转变,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路子。

    抓技术创新 打造科技新品

    虽然我国的咖啡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起步低、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邓家录表示,北归咖啡的利润微薄,主要就是因为目前的主要出口产品都是初级产品,竞争力低。而且从长远来看,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所以从初级产品走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注重产品研发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北归咖啡提出了 “以科技创品质,以科技赢发展”的口号。

    1988年,公司就首创了咖啡半年苗移栽技术(传统为一年苗移栽),被国际咖啡种植业界所公认,这是对咖啡传统种植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近年来,公司也不断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利用自有生产技术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创新,完成了外引小粒种咖啡的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革新,形成了适宜本地气候环境的栽培和产品加工技术,使企业标准提升成为云南省地方标准——《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

    同时,为了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公司一直不断研发新的产品。1998年,公司生产的咖啡米被中国经济社会调查所认定为“中国用户公认质量承诺产品”。2003年,公司研发的咖啡酒荣获国家专利。事实证明,新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特别是咖啡酒产品,采用自产优质咖啡与当地传统种植的粮食经特殊工艺酿制而成,既有咖啡的醇香,又有原酒的韵味,为现有酒产品增添了亮点,填补了空白,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

    邓家录表示,北归咖啡正在积极申请欧盟有机认证和公平贸易认证,以增加参与国际竞争的砝码。他表示:“有了这两种认证之后,我们的产品就可以享受保护价。比如最近我们的价格是120美分/磅,可是如果有了欧盟有机认证,我们的保护价就不能低于170美分/磅,有了公平贸易认证,我们的保护价就可以不低于140美分/磅。而且公平贸易认证还有返还,这些都能为咖农争取到更多的利益。”他同时表示,随着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大,中国的咖啡品牌不断成长,未来公司一定要回归国内市场,做出更好的品质,开发更优质的产品,让更多的国人知道北归、了解北归、认可北归。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