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流失、市场份额下降,不少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正不断受到挑战。
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已成为各大金融机构意图竞相分食的一块大蛋糕。“大、中城市市场已趋于饱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将市场定位于经济好的市、县、区,县域信贷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与此同时,邮储银行深耕农村市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遍地开花,而在看不见的硝烟里,互联网金融也在悄悄蚕食农村金融这块蛋糕,农村金融市场呈现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态势。
垄断优势不再
“以前90%的农户贷款都在农信社,现在不是这样了,我们只能占到60%,剩下的还有邮储、村镇银行,包括农行推出的惠农卡,这些对手在农村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中部地区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如是说。
曾经“一支独大”的垄断优势似乎不再,农信社正感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
在苏北某镇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人口约4万的小镇上有4家银行网点,其中2个是这家农商行的,而另外2个则是邮储的。
“和我们差不多,邮储同样网点众多。”河南一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认为,邮储银行与农信社在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上优势相当,服务对象也重合,都是农户和小微企业。
然而,“抢生意”的并不只邮储,村镇银行同样争夺着有限的市场。
“旁边是前两年邻县农商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斜对面是去年底入驻的一家城商行。”中部某家农商行信贷业务部经理对《农村金融》周刊记者说道。在短短不到500米的一条街上,已有3家银行入驻。
“很多村镇银行都是农商行发起的,可以跨区域经营,扩大市场份额。”该业务经理说。
这些带着“农商行基因”的村镇银行,无论客户群体还是业务产品,都深深地打上了农商行的烙印,提供着类似的服务和产品,无疑给当地农商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不光金融机构,小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兴的金融主体也快速生长,他们以灵活的审批和服务蚕食着市场份额。
而更多的恐惧感来自于未知的领域,以P2P网贷、电商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加紧了县域金融的布局。
今年初,阿里旗下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等互联网巨头纷纷高调发力农村金融,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紧随其后。
对于农商行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又一波客户流失浪潮的袭来。
“P2P网贷规范化以后,部分优质的贷款客户流向P2P网贷平台将成为趋势。”及时雨贷董事长兼CEO施小军表示。
无特色不称王
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农信社如何能继续维持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农信社需要突出差异化,做出自己的‘特’,‘特’里面还要做精,精了之后还要好,做好才能做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为深陷同质化产品竞争中的农信社指出一条突围路径。
“邮储银行是自中央到地方的组织体系,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一刀切’、链条长、效率低,对实际情况的认识和反应会出现偏差,未必符合各地需求。”杜晓山认为。
与邮储不同,农信社的“小法人 大系统”体制显然更利于县级或市级机构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经营。
为了更精准地进行差异化营销,安徽九华农村商业银行自主开发了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重点客户、潜在客户、外出务工人员等信息库,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录入、分析、筛选,识别和留住有价值客户。” 参与系统建设的九华农商行信息科技部人员介绍说。
精准掌握客户信息,便能更好地细分客户,并培育发展新的客户群体。
“宁波的外来人口多,其中80%都有汇款需求,去年我们专门研发推出了‘新宁波人卡’,可以享受免开卡费、免年费、免短信费、免汇款手续费等优惠。”浙江省宁波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作人员介绍说。该行同时还根据日均交易量、存款量等,对用卡客户分层维护,予以不同等级的优惠活动。这样一来,“新宁波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将成为农信社的新生客户。
异曲同工,山西长子农村商业银行则利用社区银行来实现差异化战略布局。
“晋丹支行为中老年客户开设夕阳红专柜,慈林支行为女性客户提供美容、美甲等特色服务,府前支行则在网点内设立了儿童乐园和儿童阅读专区。”该行工作人员介绍说。
长子农商行的布局不仅限于细分客户,为了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竞争,还推出长青e惠之家O2O体验店。
该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客户每次浏览及消费商品的信息都会进入O2O后台大数据系统。根据其消费情况,我们能够了解客户的经济基础及生活喜好,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营销金融产品,提供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
同时,该行与中金支付公司合作设立“长青·融e贷”融资平台,基于P2B和P2P业务模式,通过互联网为全国各地投资客户提供投资服务,以及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服务。
“资金实行第三方托管,平台实现自动化财务处理,整个流程我行不参与资金流转,不管理客户资金,在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