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棉集团大力实施“产业化、国际化、一体化”战略,并制定了“提升资源掌控、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和产业延伸四大能力,打造国际棉花经营、国内棉花经营、综合物流和家纺纺织四大业务板块”的战略规划,在强化经营、业务拓展、转型升级、改革改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针对中棉集团的战略部署、经营思路以及未来的规划,日前本报记者对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金凯进行了专访。
记者:众所周知,近两年,棉花市场跌宕起伏,棉花经营企业都比较谨慎,中棉集团如何部署国内棉花经营?
石金凯:推进国内棉花资源基地和产业化体系建设,在不断增强资源掌控能力的同时,重视品牌建设。资源掌控能力是经营发展的前提,是传统销售向品牌订单转变的重要举措。按照“完善布局、巩固渠道”的思路,中棉集团规划了“三部曲”。
一是在新疆及内地棉花主产区,通过自建、收购、承包租赁、订单加工、合作联营等方式,已掌控棉花收购加工企业60多家,自有皮棉年收购加工能力20万吨以上,中棉加工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不断提升。在整合重组新棉股份公司后,中棉集团在新疆尤其是南疆掌控轧花厂的数量大幅提高。预计未来3-5年,在新疆及内地棉花主产区掌控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可达100多家,自有年收购加工能力达35万吨以上。
二是加大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主产师团的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稳定的资源渠道。目前,中棉集团与兵团各主产师的年合作总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其中,与第一师、第三师、第八师供销合作社合作的南疆棉花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预计未来3-5年与兵团各主产师的年合作总量将达到15万吨以上。
三是大力推进“中棉加工厂+农民合作社+棉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棉花产业化经营规模逐年扩大,2014年,签约示范基地棉田4.7万亩、订单面积11.12万亩、覆盖棉农480户、土地流转面积达1500亩。借助对新棉股份公司的整合重组,中棉公司在新疆尤其是南疆棉花产业化经营规模大幅提高。预计未来3-5年,中棉依托轧花厂建立的棉花合作社将达到20家,覆盖农户近万户,土地流转面积达3万亩,产业化覆盖面积将突破100万亩。
记者:作为棉花国营贸易企业,中棉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如何实现国外“一手资源”的掌控?
石金凯:中棉集团与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棉农合作社密切合作,利用中棉澳大利亚公司、香港公司的资源与地域优势,通过直购和转口贸易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棉花经营新格局。中棉集团是国际棉花协会董事单位,拥有高级仲裁员资格,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经过重新组建,两公司在经营方面的优势作用日益明显;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主产棉国建立的直购渠道,“一手资源”比重达70%以上;充分利用国营贸易企业的资质,积极争取政策,履行好国营贸易企业的责任,得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的支持;在大力开展进口代理、转口贸易、寄售、澳棉轧花厂采购、乌棉选货运输等方面,经营模式实现转变创新。近年来,中棉集团的进口棉经营总量稳定在20-30万吨,比5年前增长1倍以上。随着国内棉花消费总量趋于稳定,预计未来3-5年在稳定进口棉经营规模的基础上,“一手资源”比重将继续提升,将稳定提高进口棉盈利水平。
记者:在一体化体制下,中棉集团也加快了产业化的步伐,在产业延伸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石金凯:在做大做强棉花主营业务的同时,中棉集团利用行业与品牌优势,加快向棉花相近产业——家纺、纺织业、棉副产品等方面延伸转型的步伐。一方面大力推进与下游纺织企业的联合合作,并为各类消费群体提供了高品质的家纺、纺织产品。中棉集团与国内40多家大型纺织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构筑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棉花购销、市场信息、资金服务、人员交流等全面对接奠定了基础。其中,近50%的棉花资源实现定向与战略伙伴对接销售。从资本层面,陆续引进部分纺织企业参与中棉集团营销网络重组,进一步推进双方的深层次合作,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未来3-5年,预计与国内60多家纺织企业保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加快新业务领域拓展。拓展商品市场,在做强棉花经营板块基础上,加大短绒、棉籽、浆粕等棉副产品及棉纱、棉布、粘胶等相关相近产品经营,探索了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经营,近3年年经营量近50万吨。未来3-5年,预计相关相近产品经营量将达到200万吨以上,在中棉集团销售收入的占比将达到20%以上。
记者:棉花物流问题是制约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棉花产业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棉花产业首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棉集团在推进资源基地建设、实现棉农增收和企业增利方面,是如何推进棉花物流体系建设的?
石金凯:首先,采取联合合作。中棉集团与40个棉花仓储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按照“统一定点、统一挂牌、统一服务”的要求,将其纳入中棉物流体系。其次,加大物流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物流配送能力。山东物流园、南宫物流园已经建成投入运营,南通棉花物流中心由中棉集团负责全面运营管理,河南物流园今年也将完成项目建设。2014年,中棉集团综合物流年周转规模近40万吨。物流园区的建设运营增加了中棉集团的资产存量,拓展了公司的产业结构,打造了“区域配送中心”模式,对转变经营方式、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物流配送能力的提高为经营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3-5年,随着现有物流设施的成熟化运行以及在建物流园的陆续投入运营,预计中棉集团的综合物流年周转规模将再翻一番。
记者:四大能力提高和加快转型发展需要吸引战略投资者进入,这也是中棉集团的资本化经营之路。请举例说明中棉集团在利用资本市场、解决投资能力不足问题、加快发展步伐的具体实践。
石金凯:中棉集团整合重组新棉股份后,着手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以上市融资为目标,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强市值管理,力争尽快实现上市。中棉集团正在推进资本化经营,以期通过较小的投资撬动较大的收益,将社有资产做大做强,努力打造成为棉花行业的“航母”。
记者:下一步将如何开展新棉股份的相关工作?
石金凯:一是理顺体制,按照一体化体制进行体制重构。中棉集团自2009年以来全面实行了一体化管理体制,在经营和管理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也会将新棉股份纳入一体化管理架构,以提高整体运作水平和创利能力,获得更长足的发展。二是完善机制,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奖励机制和以贡献为依据的人事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公平公正,体现按劳所得,激发全员创先争优的热情。三是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既要不断提高资源掌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又要在中棉集团以往好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推进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和服务创新,打造更先进、更高效、更持久的经营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