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商银行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符合农村金融现代化、市场化的需要。但是农信社改革农商行绝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是一种体制、结构和理念的革命。因此农商银行的改革决不能一蹴而就,不能走“大跃进”的运动式道路,而要顺应市场和行业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改革过程中,要特别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各类监管指标的达标。筹建农商银行必须使各类监管指标合乎监管部门的规定。为了使各类监管指标达到筹建标准,相关农村信用社必定会开足马力,加快业务发展,夯实风险管控基础,以确保各类指标达标、真实、准确。但也不排除一些单位为改革而改革,领导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和责任感,在基础薄弱环节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甚至违规、违纪,内外勾结,滋生道德风险。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干净改制、合规操作”的原则,做到成熟一家、筹建一家,坚决杜绝把改制作为个人晋升的阶梯,把改制作为弄虚作假的温床。
各类优惠政策的落实。由于历史因素,农村信用社的存量贷款中有大量政策性不良贷款,此外许多机构网点的土地、房产等证件不全,对筹建农商银行有较大影响。所以说,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离不开地方党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往往会以土地置换、税收返还、固定资产转让等方式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特别是土地和固定资产,往往会留下较多的“后遗症”,会给后期的处置和账务处理带来不便。因此,一定要加大对政府各类优惠政策的跟踪落实,特别是土地、固定资产后续的处置,防止因法律、政策等因素造成农村信用社资产的流失。
各类战略理念的重塑。自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以来,农村信用社走过了十余年的改革历程。期间,农村信用社内部在人员管理、网点设置、内部管控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但是由于多重原因,导致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学习其他商业银行先进管理理念时,只得其形而未能得到精髓,存在执行走样的现象,成为了“四不像”,还可能抛弃了自身的优势和传统。因此,农村信用社要以改制为契机,用现代金融理念和公司管理机制对本单位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进行重塑,并使之与员工日常业务行为结合起来,变外部强制为内心自觉,最终使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文化融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