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9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产品冷链物流关键在“两个一公里”
——“2015第三届中国(镜泊湖)农产品冷链物流峰会”综述
□ 本报记者 吴 震

    

    近日,“2015第三届中国(镜泊湖)农产品冷链物流峰会暨生鲜电商冷链物流论坛”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协会、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企业、冷链物流界共3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活动围绕“破解农产品两个‘一公里’”主题,重点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理论探讨、案例剖析,以及极富特色“头脑风暴”的思维碰撞和现场“一对多”、“多对一”交流互动。

    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活动在政策法规的探讨、理论成果的交流、企业经验的总结、运作模式的研讨、跨界借鉴互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将对全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产生积极和深刻的启迪和影响。同时,活动也是“互联网+农业”跨界研讨、综合交流的一次盛会。

贯通两个“一公里”事关“一带一路”战略布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洪袁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服务业研究室主任刘涛等,都对破解农产品冷链物流两个“一公里”难题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作用作了阐述。

    他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农业优质资源的互补互通将成为“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经济合作的一大契合点。依托“一带一路”,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助阵农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农业领域一直是“一带一路”的战略重点,“一带一路”半数以上沿线国家适合农业合作,市场空间巨大。“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落地,有望加速龙头农企“走出去”步伐,我国农企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他们强调,长期来看,我国应在海外打造保障当地、供应中国、平衡全球的农产品基地,进而完成全球发展战略。因此,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海外“种地”这个层面上,而是要鼓励企业向加工、物流、仓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农企及知名农业品牌。

    他们认为,黑龙江省依托毗邻俄罗斯的地缘和通道优势,以及雄厚的农业产地资源,将在推动“一带一路”和“龙江丝路带”建设中贡献重要的力量。其中,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打造农产品绿色通道和保障体系,将发挥关键作用。

    他们同时认为,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势不可挡,将制造又一个“风口”。物联网、大数据、网购、电商、微商这些互联网催生的新名词,正在与传统的农业和农村更紧密地结合,正在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渠道,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最先“一公里”:如何治“痛”理“通”

    与会者指出,2015年陕西油桃、福建荔枝大面积滞销,业界心痛之余,深刻认识到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环节的极度薄弱现状。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冷藏等功能设施严重不足,在相当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丰产滞销”现象的发生;此外,国内外海鲜、果蔬价格倒挂的不合理现象,由于商流不畅导致物流梗阻,也加剧了最先“一公里”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治疗最先“一公里”之痛,打通最先“一公里”的“任督二脉”,努力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一通百通”,成为业内人士的共同期盼。

    中物联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表示,“最先一公里”环节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最先一公里”的产地交易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好产品走不出来。国内大部分较好、较大的批发市场,实际上都是建在消费地,建在生产地的较少。第二个是关于产地的预冷设施和保鲜库的建设。一些成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产地的预冷和储存,可以做到错峰上市,避开农产品销售高峰,但是大部分的产地没有冷库,因为投资比较大。另外,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一年收获一季,如果建冷库,利用率非常低,因此很多企业并不愿意投资。第三个就是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例如,对农产品进行分级、深加工等,标准化是基础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依然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问题,离不开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尤其需要建设好农产品产地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材料,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460多个,其中产地市场约占70%。农产品产地市场中,有粮油市场103个,肉禽蛋市场134个,水产品市场150个,蔬菜市场312个,干鲜果品市场137个,棉麻土畜烟叶市场22个,茶叶市场28个,花草虫鱼市场29个,中药材市场25个,其他农产品市场161个。专业批发市场14年增长了2.16倍,肉禽蛋、水产品、蔬菜市场增长较快,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比重由28%上升到近60%。目前,全国各类农贸市场有27000多个,其中综合行市场占82%。全国农产品数量大约13亿吨,通过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数量达70%以上,通过各种集贸市场交易的占总量的近20%,而超市、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方式约占10%。

    农业部市场司流通促进处处长张国指出,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布局不合理、功能亟待完善,如分级、筛选、包装、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务没有跟上;价格形成、信息收集、分析发布、服务生产等功能服务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以及交易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能力欠佳等问题突出。他介绍,为解决农产品物流最先“一公里”问题,农业部即将出台《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在论述了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市场的迫切性后,张国指出,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要以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方向、调结构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突破,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投入,构建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产地市场发展要实现“四个衔接”: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部署相衔接;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相衔接;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衔接;与农产品推进品牌发展战略相衔接。他还披露了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的基本目标:到2020年,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特色产区建成一批直接服务农户营销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其中,全国性产地示范市场30个,区域性产地示范市场300个,田头示范市场1000个。通过示范市场带动和政府政策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全国性、区域性和田头市场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他还对纲要中对产地市场的目标与布局、重点任务做了介绍,对“互联网+农业”、“农村、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追溯”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专家们认为,互联网能够提升农批市场集中度,改善管理和经营模式,并将带来三方面颠覆性的影响。一是流通环节的扁平化。将大大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距离、提高流通效率。二是交易公平化。电商时代的交易方式是以时间和价格来决定的,出价双方的定位是平等的。三是交易信息透明。整个流通环节交易方式的信息在电脑上做记录,对生产者和流通者交易双方信息都是公开的,交易双方的信息形成对称。这是三个非常重要的、颠覆性的影响,是互联网对批发市场带来的很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企业界人士如联想佳沃集团果业公司副总经理陈继涛、本来生活标准中心总经理李零一、辽渔集团远洋国际副总经理王利民、先锋君CEO、烟台田园大樱桃合作社总经理张大发等,从各自的从事专业、经营业务等角度,发表了对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最先“一公里”亟需对第三方物流等环节统筹协调等问题的切身感受。他们一致认为:农产品冷链物流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必须与整个冷链物流产业链统筹解决,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必须由有权威、有实力的机构或部门综合统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最先“一公里”的“自身之痛”,达到“全局之通”。

最后“一公里”:农产品电商如何突围

    对于破解农产品冷链物流尤其是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问题,业界知名企业的“大佬”、业绩不俗的后起之秀,纷纷上台讲解自家破解难题的“十八班武艺”,诉说自家对成绩的喜悦和难题的困惑。

    他们包括:菜鸟网络农产品供应链专家宋旻、京东配送事业部冷链项目总监崔健、中国宅配联盟会长许文伟、成都三泰控股集团副董事长陈延明,以及电果网CEO陈肇隆、九曳供应链CEO张冰和中物联电商物流与快递分会秘书长万莹等。他们认为,生鲜电商的竞争和备战,现阶段在生鲜农产品的品质、类别、价格等方面已差距不大,而最后“一公里”成为企业能否最终制胜市场的关键所在。因为最后“一公里”直接影响消费者评判即客户体验。市场得失和被取舍就决定于这个环节的优劣,经营水准高低、效益高下,都在集中体现在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的成本高、体验差等问题一直制约农产品流通的发展。目前,除了利用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业界已经开始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专家们概括说,目前最后“一公里”基本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就是快递的模式,就是走传统快递的方式。第二种就是自提和便利店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经济,成本也比较低。第三种模式是O2O模式。专家们评价说,第一种模式成本最高,也是大部分快递企业在做的。便利店这种模式成本最低,如在日本、中国台湾的冷链物流就是通过便利店的方式进行B2C的交易。便利店每天冷藏车是一日三配送;如果电商渠道的生鲜农副产品搭上这个“公共汽车”,就会大大降低成本。如果客户自提,成本会更低。但是由于国内便利店体系不健全,这个模式的发展受到限制。第三种O2O社区店模式,直接在小区的周围做自提点,甚至在小区放自提柜。这种方式很受资本追捧。

    对于最后“一公里”的几种模式,与会者普遍认为,是各有优势。传统的生鲜电商物流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服务品质和对商品品质的把控比较严。发展比较快的O2O生鲜电商,成本比较低,配送效率也非常高,他们甚至推出1小时达、2小时达、3小时达。但是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还有待提升。因为对于目前的O2O企业来讲,先是注重规模,形成规模之后再完善供应链体系。但作为做生鲜食品的企业,食品安全要放在第一位。所以,这类企业发展中的供应链完善还需要继续探索。

    对于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问题,虽没有形成与会者多数人认可、可供模仿的经营运作模式,但人们对彼此做法和经验,都表示了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正如一位与会者所说,这些都是业界企业在市场经营的实践中反复摸索、多年打磨的智慧结晶,都是适应各自所处环境、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运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取得区域同行最佳效益的运营模式,没有任何理由不受到重视。

    论坛期间,还有来首农集团、上农信、首发物流、一亩田、铁龙供应链、饭店联盟、速递易、宅鲜配、冷联天下等企业老总及专家,紧扣农产品两个“一公里”的会议主题,围绕智慧农业+县域经济、传统农业+互联网、南菜北运+多式联运、电商微商+冷链、生鲜O2O等多个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与会者称赞之为 “农产品冷链物流界的一次思维盛宴”,实至名归。 

    本次峰会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中物联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牡丹江市人民政府主办,牡丹江市阳明区政府承办,黑龙江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新农商学院、黑龙江省物流与供应链商会协办。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