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农产品冷链物流界人士透露说,北京的生鲜电商O2O市场已经让人感觉到了泡沫和非理性,在上海已经有一批生鲜电商企业撤离或转行,甚至有些已经倒闭的。
目前,关于农产品生鲜电商平台发展有两种思路:一种认为,电商平台的供客商品单价提升,意味着用户的较高忠诚度;另一种则希望购买特定商品如水果成为一个高频需求,甚至是作为整个生鲜产品O2O平台的入口。两种思路的目的相同,即将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上,并尽快实现空间扩张。
在生鲜电商大格局确定之前,所有经营者都在走一条平衡木上:在规模和体验的把控之间做一个最佳节点的选择。生鲜经营关键点还在于:与经营规模相配套的物流和仓储能否跟上扩张速度?以及相应的仓储和物流费用分摊到生鲜产品上之后,企业竞争力处于何等水准,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力相比,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
业界人士披露,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冷链仓储和物流成本非常高。建一座小型保鲜库,单价为每平方米900元(制冷设备、库体保温);自建2000平方米冷库,每平方米需要2000元(土建、钢结构、制冷设备、库体保温等);冷库设备维护费,按照200平方米算,一年维护费1.5万元。
这样的天价投入成本,让生鲜电商望而却步。于是,绝大部分生鲜电商企业选择依靠第三方物流实现跨区域配送。如京东生鲜的配送主要是第三方配送,顺丰为主,地方冷链配送企业为辅。然而,即便是有实力的企业如顺丰,目前也仅能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实现全程冷链物流。问题的关键在于,眼下冷链物流的费用已占据了生鲜电商四成成本。
生鲜农产品的高损耗性质决定了生鲜电商成本高、利润低。而农产品的这种损耗现在无法改变。传统的工业品电子商务企业可以租个大仓库,商品一两年不动都问题不大。但生鲜农产品三天不动就是损耗,时间损耗比商品自身损耗更残酷,何况商品自身损耗大与生俱来。
有人说,即便解决了昂贵的冷链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依然让生鲜电商头疼。远距离运输可以找大型物流公司合作,但“最后一公里”要靠自己解决。然而,自建配送成本太高,多个企业亏损落败的案例都已证明:自建配送对生鲜电商并不实际。在经营量有限的情况下,电商还能承受;一旦经营规模增大,投入成本就会剧增;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在价格敏感的生鲜产品市场,高价意味着失去竞争力。
还有,生鲜电商配送的一个近乎无解的问题:生鲜电商的订单配送非常集中。例如,一天有2000单,顾客都在等着米下锅,做午饭或者晚饭。这要求早上10点之前必须送1000单,下午4点之前必须送1000单。如何配送来满足所有顾客的要求,是个大问题。设想建立1000人的配送团队,显然不现实。实际上,对于多数生鲜电商从业者而言,这不是砸下几千万元就能解决的问题。
更让人看不到希望的事实是:现在在家做饭的大多还是50、60后,很多都是电脑盲、手机盲,并不是生鲜电商的主要目标客户;要等到75后成为在家做饭的主体,才会迎来真正的生鲜电商时代。以生鲜电商大把烧钱的现状看,实现盈利至少需要3至5年的沉淀。目前的生鲜电商们几乎都坚持不到75后成为做饭主力的时候。对此,中国零售业生鲜研究中心的专家称:“99%的生鲜电商都在亏损。”
其实,国外很多生鲜电商虽然经历了超过10年的发展,但依然只在少数几个城市开展业务。以FreshDirect(生鲜直达)为例,其成立于2002年,一直在纽约开展业务,直到2010年后才开始向旁边的新泽西州扩张。而更为国内同行熟知的AmazonFresh(亚马逊生鲜服务),2007年8月上线后一直在西雅图服务,直到近期才开始拓展洛杉矶市场。
综合业内企业家和专家,大体趋于一致的看法是:国内生鲜电商可以以一种“小而美”的形态存在,采取宜深不宜广的发展策略,在自己熟悉的市场领域深耕细作,找到目标客户并积极增加所在区域的潜在用户,逐步把潜在客户变成现实客户,以主观努力和客观演进,静待市场的成熟,而后再徐图扩张自己的经营版图。
所以,业界人士给生鲜电商建议是:生鲜电商的发展不必急在一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妨暂把迅速扩张、占领市场地盘的速胜策略搁置起来,来个持久战,建立根据地和大本营,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取得长久坚持和最终胜出。当年抗战时期国内一致推崇为战略指导宏论的《论持久战》,当下人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出生鲜电商发展之路的若干借鉴。
(丁乙乙 武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