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总体进入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阶段,平稳下行成为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以经济为基础的商业银行经营必然也随之转型调整,业务增长速度的下行成为商业银行的新常态,其直接结果是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更明显的压力,依托净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农信社较之商业银行而言,影响更加明显。
而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活跃,将会进一步挤压净利差幅度,市场在用自己的方式考验着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触觉,只有那些最先从依赖规模产生优势转向凭借专业管理产生竞争力的机构,才不会为自己的迟钝付出代价。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无疑需要专业管理,它会提高农村信用社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给体制机制带来变化、以创新思维驱动人员队伍活力。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做的,就是转变认识、付诸行动、深入耕耘。
发展小微金融,需要主动作为顺应市场的变化趋势,构建专业化经营体系。
设置专业化的经营机构。专业化的经营机构,是由小微企业融资特征所决定的,100家小微企业就会有100种的融资差异化需求,客观上要求要有专业化的经营团队去研究存在的现象,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省(区)联社层面的机构设置,在以小微企业为对象的发展经营策略、规划、技术引进、产品研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风险管理及队伍培训中发挥主要作用;基层行社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运作,基层专业部门和机构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客户关系管理前台和风险识别的后台相分离,坚持“四只眼”原则。专业化经营机构设置,使小微企业业务发展的同时,能够由较独立的部门进行较全面、科学的分析,不断改进、更加有效地控制风险,保障信贷业务质量。
业务流程通用化的设计。由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成本远远高于服务大中型企业,要一户一户地去做,任何金融机构都无法抵挡成本压力,农信社必须从单户营销、个案审批的传统信贷营销方式中摆脱出来,以系统化、批量化、模型化的方式降低成本,这就需要将性质类似的业务进行集中,划分不同的功能性模块,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包括:岗位设置、操作程序、服务流程。
同时,引入信贷技术强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在这方面不乏先行者可以效仿,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引进“淡马锡模式”、一些农信社则引进“格莱珉银行模式”,在认真消化吸收国际先进小微企业贷款技术和模式后,业务成本快速下降,都已处于“有利可图”的位置。流程标准化核心是建立高效快速的授信决策机制,突出应对小微企业的时效性需求。
培养专业化的业务运营团队。专业化的运营机构是以专业化的经营团队为基础和核心,运用专业化的手段管理营运小微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的不规范特征,表明可以参考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硬信息”少,那么,账本、产品、存货及人品、能力、以往的信用记录等“软信息”就成为判断发生业务与否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基础信息散落在各个方面,收集掌握能力,是客户经理优秀与否的具体表现,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机遇并把握机遇、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因此,客户经理成为业务成功的关键之一,其他还包括风险管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等,这类人才将会成为农村信用社赖以发展的重要资产。
完善的激励机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户数多、金额小、工作量大,采取传统的放贷方式,意味着客户经理要深陷于贷款报告、审贷会议、更多的抵押手续和贷后检查。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发放新贷款。
在同样的责任追究制度下,高风险的小微金融客户经理“摊上事儿”的“机会”更多,而要想发展这项业务,就要让小微金融客户经理有动力、有权力、有压力,比如获得和大客户经理一样的薪酬,怎么给,只有改变游戏规则,采取不一样的激励机制,单独考核,重点放在数量和额度、新增和现有、质量和效率三个层面上合理分配。
同时,对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应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原则”,不做单户考核,只控制总体不良率3%以内;其二是尽职免责。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客户经理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满足需求的产品创新。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但难处也是各有不同。因此,农信社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也要“对症下药”,细分市场,根据小微企业融资主体、融资额度、融资期限、担保方式等要素不同,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
在传统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农村金融机构应开发诸如针对小微企业的新型权利质押贷款、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相关配套企业融资、农村信用社股权反质押贷款等。
在有效控制的制度设计下,农金机构也可以考虑以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形式与小贷公司合作,适应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融资需求。
发展小微金融,应在立足“三农”的基础上长期扎实推进,实现“两轮驱动”发展。
应该看到,小微融资服务,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这类企业大多处在产业链的最末端,抗风险能力差,生产经营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一旦放缓,贷款即刻处于高风险状态,贷款不良不是理论上的90天逾期未还,而是贷款到期后的第二天。
在政策层面,也有不利的因素存在,比如现有的风险定价,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出发点是为了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限制利率,实际却影响了金融机构投放积极性,对实体经济金融供给反而形成抑制。再比如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是金融机构以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解决,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但也应看到同样的市场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以及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式的优势所在,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就是智力密集型作业方式,人脉广、情况熟、信息收集能力强,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特点有着天然契合度。
随着国家对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重视,法律、税收制度的支持,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完善,贷款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风险管理手段改进,无不预示着这是一个需要深耕的领域。
是成为开拓者,还是市场的跟随者,取决于我们的意识和行动,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农信社是时候把晨起的闹钟往前拨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