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关怀与商品的“高原之舟”
在塔县供销合作社新建的办公楼前,停着一辆货运卡车和一辆皮卡车,那辆八成新的卡车上还贴着醒目的“自治区供销社赠”字样,在阳光下显得鲜红夺目。说起这辆车的来历还要追溯到2012年。
2012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一位皮肤黝黑、言语木讷的中年汉子来到新疆自治区供销社,他就是塔什库尔干县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吕高原。只见他手拿一封请求自治区供销社给予捐赠一部送货卡车的报告,诚恳地向区社领导汇报近年来塔县农牧民生产生活的诸多困难,以及县委、县政府希望县供销社能够勇挑重担,发挥为农服务作用的要求。
原来,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塔县供销社建了农贸市场和物资供应站,建了平价粮油、蔬菜牛羊肉商店,建了综合服务中心等等,缓解了当地物资紧缺昂贵的问题,明显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然而,仅靠县社干部职工的一腔热情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还不能满足当地群众需求。由于塔县所有商品物资均要从山下近300公里远的喀什市采购,再把商品分送到各个乡镇,翻山越岭,路况差不说,距离还很远。县社原有的一辆小皮卡根本不够用,迫切需要一辆大马力的四驱配货车。无奈当时塔县县社资金短缺,商量之下,决定向区社求助。
听了吕高原的情况说明,自治区供销合作社领导表示,在塔县这样艰苦的地区,供销社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目标与措施也非常有操作性,对于有着强烈敬业精神和事业心的基层单位,上级社应当无条件给予支持。于是当即决定向县供销社无偿捐赠一辆配货车。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明确要求:只要把工作做好,上级社一定会大力支持,希望县社一班人要努力工作,早出成绩。
如今,这辆车还驰骋在帕米尔高原上。吕高原说:“区社损赠了这辆‘高原之舟’以来,县社全体干部职工都认为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上级的关心帮助表达出来,让全体老百姓都深刻体会到党委、政府的温暖,也以此来激励干部职工时刻做好工作。所以,自购车之日起,‘自治区供销社赠’这几个大字就被牢牢地贴到了车上,几年来,配货车往返于喀什市和塔县各乡镇村之间,送去大量商品的同时,也将上级社的关心送到了高原农牧民的心坎里。”
牵骆驼的供销员有了接班人
可能很多供销人还记得,2012年《中华合作时报》曾以《牵骆驼的供销员》、《劳动模范胡西那扎尔·吐热都克圆梦长城》两篇文章报道了塔县马尔洋乡皮里村基层供销员胡西那扎尔·吐热都克30年如一日,无数次穿过汹涌的叶尔羌河、翻过悬崖、趟过险滩为老百姓送货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个故事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胡西那扎尔在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的前一周,他的大儿子在为供销社运货途中被山洪卷走。老人家忍着丧子之痛,坚持去北京参加颁奖大会。当他和新疆另一位劳模因进京路途遥远、路费不足的情况被总社得知后,总社领导决定拨出专项经费给他们。当胡西那扎尔乘车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路过天安门时,老人家望着天安门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一幕也让同行代表深受触动。
时隔几年,老人家过得怎样?是否还在坚守着那份为村民送货的责任?带着挂念和敬意,我们专程驱车前往皮里村看望老人家。
从马尔洋乡政府到皮里村,虽然只有50公里,我们却走了3个多小时,再次让大家体会到了当地交通条件的艰苦。一路上越野车爬升过海拔近5千米的达阪,又急剧下降到海拔不到3千米的沟底。在悬崖上开凿的、由砾石铺就的简易公路,狭窄得仅能通行一辆车,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脚下波涛汹涌的叶尔羌河。就是这样一条路,也是近年来才由国家投资修建的。
在快到村口的一处险滩,我们看到了一条最原始的横亘两岸的索道和简易吊笼,河对面是光秃秃的山崖。就是在这里,胡西那扎尔一次次用双手扯着钢索,将一笼笼商品送到了皮里村。如今,国家修建了大桥,村民再也不用为孩子们上学路上的艰辛而提心吊胆。但是,如果早几年有这个桥,胡西那扎尔的大儿子也许就不会被洪水冲走……走过这样的路,我们更深切体会到这里百姓生活的艰难,更真切感受到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伟大与自豪!
由于乡里提前用卫星电话通知了村里,胡西那扎尔已早早站在村口等待我们了。见到调研组一行,激动的泪花一直在老人家眼窝里打转,老人家用颤抖的双手一一拥抱了我们。进入他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人在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的照片,挂在最醒目的位置。老人把当年所用的代表证件、文件、当日的《中华合作时报》和珍如至宝的奖章、奖状拿出来一一给大家展示。
老人家今年已有73岁了,身体依然健康,虽然大儿子不在人世,但令我们欣慰的是,他的小儿子已经承担起了为村民供应物资的工作,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精神继续在深山里传承着。我们看到,当年由胡西那扎尔负责经营的代销店由石块和泥土砌成,已经破败,而不远处新的皮里村“供销超市”正在建设之中,很快供销合作社将再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这里。
调研组回到县里已是深夜了,一路上我们都在沉思,当我们很多人已经不再常提“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时,当21世纪的互联网已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在这里,我们看到的难道不正是久违的、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吗?
瓦罕走廊上的供销超市
我国西部与阿富汗唯一的接壤地区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这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它是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距中巴交界的红其拉甫达坂仅隔两座雪山,1小时左右的车程。走廊在中国境内的长度不到100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这里曾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曾有《环球时报》记者对此地的记忆是山高路险、寒风卷地、狼嗥狐迹、人烟稀少。
因为瓦罕走廊的主体部分长期处在阿富汗的战祸纷乱之中,兴都库什山区里也隐藏着一些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和武装分子,所以该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由于条件艰苦,这里的边民和边防军人的生活异常艰难。据介绍,因为这里没有物资供应商,前几年当地居民和边防军人的米面油菜价格都要比县城贵二三十元,即便包车到县城采办,来回的车费因季节不同就要300元到800元不等。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战略重地,在走廊出口处一个不过二三百米的山口,坐落着一个由克尔克孜族牧民为主体的村庄,村庄的最前面就有一个醒目的“供销超市”。走入超市,设施虽然略显简陋,但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统一的价格公示牌,整齐的商品陈列和窗明净几的室内环境都让我们耳目一新,现代商业的文明气息已经延伸到了高原边陲。
超市经营者是塔吉克族老两口,也是原基层社职工。据悉,超市自建成之日起就极大解决了当地边民和边防部队的物资采购问题,山谷里很多军人的生活物资均可以通过超市直接配送,他们再不用为长途奔波采购而发愁了。而且据男主人介绍,在这个山口,任何外来可疑人员,都会引起包括他在内的边民注意,他们会及时向边防部队报告。他说:“作为原基层社的老职工,看到供销社今天的发展深感高兴,看到供销社为戍边卫国发挥作用也深感自豪。”在这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边防军人和边民在为祖国守边奉献,供销合作社为他们做好物资保障工作。供销合作社不仅直接起到了连接城乡的桥梁作用,还间接发挥出了支持戍边、保卫祖国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