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山东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被评为“山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对交易中心来说,这是实至名归。不仅如此,今年9月份,山东省委副书记龚正在调研临沂供销合作社时对交易中心也是频频点赞。
如今,作为向外界销售和展示“自家”农产品的主要窗口,交易中心通过建立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加快了全市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提高了“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临沂优质农产品走出家门的带动能力更是有目共睹。它已成为名副其实助农增收致富的“领路人”。
因需而建
临沂全市耕地面积1266万亩,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全市农业人口860万,占总人口的83%;农业总产值达455.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78.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83元。可以说,临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不仅如此,临沂还是全国著名的农产品生产大市,蔬菜、水果、粮油、禽蛋、水产品等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
如何让这样一个农业大市的农产品走出家门、走向全国,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季节性生产与全年性消费之间、地域性生产与全国性消费之间的矛盾,解决农产品价值的实现和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再次增值问题,并实现农产品的种好、卖好,为临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搭建一个面向全国的窗口和平台成为十分现实的需要。
2009年,在这样的诉求下,临沂市政府看中了供销合作社的为农服务网络和能力,将交易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交给了临沂市供销合作社。建立之初,临沂市社便将供销合作社的根本宗旨——“为农服务”作为交易中心的宗旨,制定了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以公益性为农服务为主的方针;电子商务与实体交易相结合,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经营思路;基地建设与示范带动相结合,以示范带动为主的战略规划;连锁配送与市场开拓相结合,以开拓外埠市场为主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原则。
“交易中心注册成立之后,我们首先搭建运营中心。在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征土地150亩,先后建起了85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设施,主要用于公司的电子商务、检验检测、客户服务、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等,以及两万吨储存能力的蔬菜、果品保鲜库和1万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 临沂市供销合作社监事会副主任兼山东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夏鹏传介绍。
2009年12月,在临沂经济开发区沂河东路边上,规划面积1000亩、一期工程150亩、投资1.5亿元的交易中心建了起来。此外,还建起了农产品展示交易区、加工整理区、冷链物流配送区、电子交易及结算系统、质量检测及追溯系统及客商服务区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交易中心一边不断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搭建生产组织平台;一边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完善的销售体系,形成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此外,交易中心还着力畅通农产品供求信息渠道、开展生鲜农产品同城配送和“政府放心粮油配送工程”,解决了当地农产品的“卖难”“卖贱”问题。
建基地 抓源头
如何确保“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信誉?交易中心的第一步棋便是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
“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而市社全系统的联合合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夏鹏传说,交易中心依托供销合作社市、县、乡3级组织,先后组织成立了蔬菜、果品、粮油、养殖4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依托联合社各成员社,在县区发展标准化的专业种植、养殖基地,并使其成为交易中心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交易中心通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应农资等方式,加强生产过程监控,着力发展标准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69处,面积达112万余亩。同时,这些成员社还是交易中心农产品B2B、B2C电商的首批会员。
“对于联合社的组建,交易中心对社员的选择是有一定标准和要求的。”夏鹏传告诉记者,在联合社的组建中,注重行业相近、产品特色明显、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内部管理规范等要求。成员社既可以是供销合作社主导经营的,也可以是社会上发展成熟的合作社。在成为联合社的会员社之后,交易中心将不定期地召开会员社社员会议,交流生产、流通信息,探讨市场供求规律,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指导他们运用互联网积极开展电商业务。
质量是核心。在产品质量把控上,交易中心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门槛。交易中心对成员社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并没做统一要求,各成员社使用的都是自己的标准及质量描述,但是成员社的产品安全标准都不能低于无公害标准。一旦发现客户投诉和差评,交易中心的客服人员会第一时间落实情况,对确属质量不达标的产品将会勒令下线。此外,对不守诚信的会员社,取消其会员资格。
为了畅通农产品供求信息渠道,交易中心对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证、设计。针对以农产品合作社和外地采购商为主要交易对象的发展定位,设计完成了“沂蒙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港”。运用“沂蒙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港”把传统的交易模式和新型电子商务相结合,带领成员社不断开拓新市场、新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沂蒙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港”已发展各类会员3700余家。2014年交易中心实现交易额46亿元,预计2015年可完成交易额60亿元。
建网络 走出去
在完成第一步落子之后,交易中心开始把重心放在了完善营销网络上。交易中心实施“实体+网络”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快用现代流通理念、信息化和现代物流技术改造传统经营网络,逐步形成跨区域、跨层级,上下贯通、纵横一体的流通网络体系。
“我们的第二步棋就是培育销售龙头,搭建营销平台。”夏鹏传告诉记者,交易中心在构筑完善的营销体系过程中,建设了4600平方米的农产品展销厅,常年展示、展销临沂全市的“三品一标”、地理标志农产品;依托县级社,在2012年先后成立了12家县级分公司,管理和发展在本县区范围内的各成员社,并对本县区范围内的主要特色农产品制定营销方案,协助总公司组织实施特色农产品营销专案。此外,交易中心还在上海、杭州、深圳、武汉、北京等地大型批发市场设有营销专区,与深圳天弘、南京苏果、北京物美等大型零售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交易中心配套建设了2万吨的恒温库和气调库,开展冷链配送,实现果蔬直供。在此基础上,交易中心还大力开展跨境贸易,把蜜桃、苹果、核桃、脱水蔬菜、大蒜、花生等优质农产品出口到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地区,打响了“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
在构建营销体系中,交易中心重点建设了3大载体:淘宝网·特色中国临沂馆、沂蒙绿源菜润家配送公司以及“互联网+”项目。
“虽然‘沂蒙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港’发挥了合作社与市场的对接功能,为合作社插上了电商的翅膀,但是,我们也发现临沂还有众多的小型家庭农场和手工作坊,他们的产品地域特色明显,质量可控。只是由于品类众多,规模偏小,B2B或B2C模式并不适合这类用户。而这类用户又是临沂市农村自主创业的主体,如何帮助他们把产品更好地卖向全国,我们想到了淘宝网。”夏鹏传说。2013年,正是淘宝网·特色中国的推广时期。淘宝网·特色中国需要特色地方产品和供应商,而交易中心则整合了全市优质的供应商和特色农产品资源。基于双方的共同需要,交易中心与淘宝网达成合作协议,以交易中心为主体,共同搭建起淘宝网临沂馆。
龚正在调研时赞道“交易中心搭建起产销对接交易平台,大力开拓外埠市场,开展线上线下交易,畅通农产品供求信息渠道;开展生鲜农产品同城配送和‘政府放心粮油配送工程’,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卖贱’问题,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临沂‘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这不仅是省委对交易中心今后发展的要求,更是其发展方向。
名片
夏鹏传
山东省临沂市社监事会副主任
山东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总经理
记者:淘宝网·临沂馆运行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请您简要举例说明。
夏鹏传:特色中国·临沂馆上线后,大受消费者欢迎。2014年,蒙阴分公司协助交易中心与淘宝网合作,开展蒙阴蜜桃淘宝网“挑食节”活动,取得了一周销售5万单、300多万元的佳绩,有力促进了蒙阴蜜桃线下销售。2015年,蒙阴蜜桃线上销售热度不减。截至8月中旬,蒙阴分公司蜜桃销售已取得47万单,销售额3000余万元。目前,蒙阴蜜桃已远销新加坡、迪拜等市场,至今共出口47个货柜、1060吨。……像这样通过交易中心搭建的网络平台将产品销出去的例子不胜枚举。自2013年底上线以来,临沂馆共发展各类经营商1700余家,日销售额100万元以上。
记者:生鲜配送一直是电商的短板,交易中心是如何建设同城生鲜配送的?
夏鹏传:依托市社社有企业沂蒙绿源菜润家配送公司开展优质农产品的同城生鲜配送,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四进工程”(进学校、进工厂、进机关、进家庭),让市民吃上放心蔬菜、瓜果和粮油,是交易中心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另一举措。目前,交易中心拥有加工配送人员80人、配送车辆15台,已发展团体配送客户246家,宅配套餐1.6万余户。
记者:今年以来,“互联网+”成为焦点,交易中心怎样开展“互联网+”项目?
夏鹏传:交易中心投资60余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除对交易中心产品进行检测外,还免费对社会提供检测服务;加强与深圳中农网的合作,在金银花、大蒜、花生、果品、绿豆等主要农产品方面,按照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开展大宗商品交易,打造成集电子交易、仓储、金融、物流和综合信息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为破解电商质量追溯难的问题,今年,交易中心还协助淘宝平邑馆与阿里合作启动了“满天星”计划,使网上销售的商品都拥有唯一的二维码,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