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票据置换及清收不良资产力度的加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断增强,不少农信社一改过去资金短缺靠支农再贷款扶持的状况。解决农信社富余资金的出路问题,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资产多元化经营,已经势在必行。
一、继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农信社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扶持对象依然要定位在“农”字上面,要及时改变过去那种过于陈旧的支农观念,将扶持资金重点放在那些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高效或已形成规模的集约化农业上,扶持对象除了广大农户外,还应包括那些有经营效益的涉农公司、农村龙头企业、有市场前景的农业基地等。这样一来,支农资金才能真正发挥其市场调配功能,既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信用社自身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二、不断创新信贷品种,拓展资金营运外延。解决农信社相对富余资金的出路,关键在于开展信贷创新和金融服务品种创新。当前,农信社一是要本着稳健经营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对信用农户提高授信额度,解决农村信用社贷款难的问题,打造诚信的社会环境。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及时解决农户为在生产经营中所需资金超过其授信额度时,仍能取得信用社贷款支持的有效方式。三是要继续完善信用村(镇)建设,大力向农民发放贷款证、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和完善信用等级评定,建立对农民的“绿色贷款通道”。四是创新信贷品种降低资产风险权数。如大力拓展票据贴现与转贴现业务,积极稳妥地推出合同(订单)质押、优质动产权利(如优质应收贷款、收费权、仓单、提单)质押等新的贷款方式,与担保公司开展适度合作等等,以降低贷款风险权数,增加单位资本约束的资产额。
三、科学构建新的信贷管理体制和操作程序。首先应积极改进贷款方式。要坚持常放常收,合理确定期限,即按照支持项目的周期确定贷款期限;要适当减少环节,对优质客户可采取授信贷款或保证贷款的方式,提供快捷便利的信贷服务;要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农信社要充分考虑市场盈利水平和借款人的承受能力,通过适当降低上浮幅度,消除一些客户惧贷的思想。二是要建立短期绩效决定薪酬、长期绩效决定升迁的激励机制,发挥员工的工作主动性。要将贷款面、贷款额、收息率和不良贷款下降等指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信贷人员,并根据信贷员的业务和能力评定等级,拉开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
四、省级联社应加强对基层联社富余资金的宏观调控。省级联社应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加大对基层联社富余资金的调控力度。一方面可以在全省系统内部进行资金调剂,适当提高资金调剂利率,这样既可以为资金富余的基层联社找到解决富余资金的出路,提高经营效益,而且还能帮助资金短缺的基层联社解决支农资金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省级联社在广泛调研、切实作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可以集中调度基层联社资金,通过加大对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投入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资金营运等多种渠道,努力帮助基层联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政府部门应设法激活县域有效信贷需求。各级政府应制定、实施切合当地实际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扩大适销对路、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逐步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加工层次与深度,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促其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为主的转变;大力培育个体私营经济,扩大就业,增加县域经济问题;适度加速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增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增加有效信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