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陕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 杨建新——
发展需要政策扶持


  农信社不是政策性银行,却承担着政策性支农任务,贷款成本高,面临的风险大。国家应站在培育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高度,把农信社扶持政策纳入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大力支持农信社的发展,壮大农信社的支农实力。

  建立对农信社的长效激励机制。一是延长所得税、营业税减免政策,帮助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对农信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或实行先征后返,鼓励农信社发放支农贷款,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三是免征或者按照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比率5%减征股金红利所得税,适当提高社员入股收益,稳定信用社股本金,减轻增资扩股压力。

  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人民银行自去年连续6次调息后,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了1.62个百分点,而存款准备金利率长期不变,存款准备金利率与储蓄存款利率严重倒挂,农信社因存款准备金利息倒挂导致的利息亏损数额巨大,这对农信社增加收入、消化历史包袱非常不利。建议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减少农信社准备金利息亏损。

  对不良资产进行二次剥离或置换。国家应从支持“三农”的高度,对农信社因政策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二次剥离或置换。对各级政府出台“流域限批”、“节能减排”等政策而给农信社经营造成损失的,要有明确的补偿措施。通过外部救助力量,切实改善农信社经营状况,增强农信社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对“三农”的输血功能。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国家有关部门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范围,构建大面积、多品种、广覆盖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采取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村和农业保险领域,完善商业性保险体系,分散农业和农户生产风险,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转移机制,为农信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