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深化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对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显得更加繁重、紧迫。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基层农信社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是摆在每个农村金融干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传统的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工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随着各类要素的变化,问题也日渐显露。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尚不规范,存在各行其是、盲目培训的现象,培训效果不够明显。要想提高农村信用社干部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必须从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上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上进一步改进,培训质量评价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保障机制上进一步加强。从创新理念、完善机制、优化模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着手,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点的农村金融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一、要创新理念,增强教育培训的科学性。在培训实践中,农村金融管理部门应注重引导基层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树立三种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理念。金融干部职工培训要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结合农村金融工作实际和现实需求,把提高金融干部职工能力素质和实现干部职工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科学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使农信干部职工培训工作的“运行线”围绕干部职工工作的“需求线”展开,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知识理论运用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三是适度超前理念。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认真分析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注重增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
二、要完善机制,强化参训人员的主动性。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多,战线长,干部职工长期在基层,整天忙着组织存款、清收贷款和信贷支农工作,平时参加集中培训的机会很少,即使搞些培训,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干部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有的以怕耽误工作为由,不愿参加培训。对此,要尽快完善培训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农村信用社省、市、县三级行业管理部门要科学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分期、分批抓好落实。要教育引导广大员工树立“培训就是福利,培训促进工作”的思想观念,从资金助学、时间保学、措施奖学等方面着手,不断激发和调动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对赴外地培训的学员,应公开参训条件,实行公开竞争,提高培训的吸引力。二是完善训用结合机制。把干部职工培训与使用结合起来,落实“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提拔”的具体措施,形成“培训-考核-使用”的正确导向,使参训学员真正学有所盼。三是完善质效评估机制。把干部职工的“评学”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始终,对每位学员的学习态度、理论成绩和实践运用等进行综合评定,确保学有所获。
三、要优化模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一是选准教学内容。注意从农村信用社改革、管理、创新、发展的形势需要出发,从基层农信干部职工的素质状况和管理目标出发,灵活设置教育培训内容,重点在培训金融形势、金融政策、改革政策、信贷管理、新会计准则、法律法规、信息科技、服务礼仪、市场营销、风险防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行业特点,编印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培训教材,让学员能够根据个人的工作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题和上课时间,使教育培训活动方式不断更新,并能不断充实干部职工急需学习的知识,增强吸引力。二是选优教学方式。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等单一、呆板的培训方式,探求能充分激发教学双方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式,寓教于乐,增强教育效果,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三是选好渠道。实行自主培训与委托、合作培训相结合,主体班次培训与辅助培训活动相结合。同时,加大必需的经费投入和物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逐步采用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手段,激发学员学的动力,增强教与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