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推动下,中间业务作为农村信用社三大业务之一正快速发展,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但山区农村信用社资产形式单一,收入来源主要为贷款利息收入,中间业务开展甚少,基本上还未起步。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就山区农村信用社开展中间业务谈几点看法。
现 状
(一)山区意识束缚人们的思想。山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地理位置及人文因素,对开办中间业务认识较少,总觉得信用社的业务就是组织存款、发放贷款,认为中间业务是帮其他单位办事,怕麻烦,不情愿办理中间业务,进展十分艰难。其主要表现为品种简单、范围狭窄、档次低、金额小。一些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对中间业务认识不到位,一方面把中间业务简单地理解为代收代付业务;另一方面只专注于比较熟悉的存贷款业务。总觉得许多代收代付业务金额小、笔数多、手续麻烦,与自己的业务无多大的关系,而不愿去做。这种山区意识对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很不利。
(二)内部体制禁锢山区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其他商业银行大部分中间业务项目开发都是由总行承担,基层行“大树底下好乘凉”,只要开办就行。而农村信用社体系是“大萝卜”,底下很大、上面很小,开发、服务跟不上。况且有许多中间业务项目需要与大系统联合搞,其他行都是由总行、省行等出面联系确定,而山区农村信用社则无法插足。这种体制上的差异是导致其中间业务发展不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管理经验“套牢”员工的手脚。商业银行绝大多数中间业务都有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作支撑。而山区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点多面广、机构分散的特点,加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系统依然是各自为政,其设备、软件层次低、更新较慢,根本不适应山区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开发经营需要。加之中间业务由于门类齐全,有些知识内涵丰富,经营和管理对人的要求很高。目前县级联社的人才根本不足以开发、经营更多的中间业务。如果都从社会上引入高素质中间业务开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其成本令山区农村信用社难以承受。
发展建议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山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在农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服务“三农”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要农村信用社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中间业务不但是山区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巩固农村市场的必然要求,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农村信用社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与存贷款业务并列的主业之一。在经营管理的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组织体系。中间业务品种开发、开拓和管理需要高层次的组织提供服务。大联合是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为社会化大生产服务的必由之路,应该在全国建立合作金融行业服务组织,承办省、市、县难办或者办不了的事。为全国的农村信用社尤其是山区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吸引和培训相关人才,制定中间业务管理制度范本,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统一开办、开拓高层次、复杂门类的中间业务。
(三)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员工素质。农村信用社要集中资金开发相对完善的、与时代基本同步的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更新落后的硬件设备,增添新型业务机具,加快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村信用社计算机网络系统;农村信用社应举办相关业务培训班培训专业人员,要组织有关人员学习中间业务知识,逐步形成县以下以经营型人员为主,市级机构专业管理人才为主,省以上合作组织以开发人才、高级专业管理人才为主的人才层次结构。
(四)加大新产品开发和营销。目前要对农村信用社现有业务进行改进、完善、细化,对未开发新业务的社要积极进行前期探讨和实践,力求向居民个人提供全方位的个人金融产品,要力争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展。同时要摆正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努力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运用多种营销手段,不断扩大影响,树立良好形象,培育和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实现中间业务的良性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