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绿茶专家论坛暨凤冈·茶海之心旅游节即将开幕之时,我们得到来自贵州凤冈中国西部茶海办领导小组的一组数据:“凤冈县茶园面积,从2003年的3万余亩达到了目前的14.09万亩;通过有机茶园认证的茶园面积,从2005年的2847亩到目前的8881亩;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建厂,大规模茶厂有10家;获有机食品认证的茶叶加工厂,由2005年的3家增至如今的5家;2008年全县茶叶总产量2500吨,总产值1.25亿元,茶农户均收入6250元。”
凤冈耕地面积94.8万亩,总人口41.5万人中有38万农村人口,8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种养业。对于凤冈县来说,这组数据非同寻常。它展现的是凤冈县委、县政府10余年来带领当地农民战天斗地的成果,是“西部茶海”的一次跨越,它为以农业为主导的县域茶经济腾飞带来了一些启示。
启示一:政府是以茶兴县的“发动机”
10年前,凤冈县即确立了“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并进行了“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基地、实施绿色加工、打造绿色品牌”四绿工程的战略设计;2007年,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建设目标,明确了“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工作思路,更加确立了茶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政策环境上,为了优化投资主体、建设精品茶园,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县直各单位部门参与茶园建设等一系列可操作的优惠政策。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干部职工、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外出返乡人员独资、合资创办茶园,领办茶叶基地。同时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为确保工作落实,凤冈县首先优化保障机制,成立了县茶叶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全县茶叶生产。各乡镇分别成立了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茶叶生产领导小组,组建茶叶办和茶叶协会,确保乡镇茶产业发展和任务落实。其次做好资金保障:2003年,县财政每年预算250万元的茶叶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茶叶产业贷款贴息、育苗补助和建园补助。2008年,县政府从县级财政中每年拨付2000万元直接投入到茶产业的发展中。同时,对上级财政扶贫、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等资金通过整合向茶叶基地倾斜,重点扶持精品茶园基地建设。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激发了大家的投资热情,坚定了做茶的信心,掀起了发展凤冈茶产业的新高潮。
启示二:尊重科学才能助农增收
一个农业县之所以下如此大的力气发展茶产业,除胆识之外,凤冈县委、县政府是有科学依据的。早在2003年,该县就委托贵州省环科院分析检测中心对县域11个乡镇,35个行政村的大气、水质、土壤进行了监测和取样论证,结果表明凤冈有28.6万亩地最适宜种茶,且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以此为据,该县制定了县域八个产业带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达成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地域特色转化为竞争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共识。具体操作上,借助科技力量,凤冈在实践中探索出“猪—沼—茶—林”生态循环经济建园模式,在提高茶叶品质的同时,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茶叶、生猪双增收的目标。
启示三:打造品牌是产业提升的重中之重
品牌是产业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打造品牌,质量为先。为提高茶农素质,保证产品质量,凤冈县茶叶协会从普及茶叶知识入手,做了大量的务实性培训工作,使茶农制作的茶叶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关于有机茶地理环境、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规程的要求,凤冈结合县域生产实际,组织制定了《凤冈县有机茶生产、管理与加工技术规程》和《凤冈县有机茶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实施细则》,制定了《凤冈县锌硒乌龙茶地方标准》和《凤冈县锌硒绿茶地方标准》,使锌硒有机茶成为凤冈独特的公共品牌,企业按标准实现了安全的清洁化制茶生产。
与此同时,凤冈还借助承办中国西部茶海·遵义首届春茶开采节等大型茶事活动的机会,结识众多茶界专家,为县域茶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使茶产业得到快速提升。并通过多次组团参加全国大型茶事活动,在参赛参评中,产品屡获金奖塑造品牌形象。仅2008年度,凤冈茶叶在第四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古丈高峰论坛会、第五届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等评茶活动中就获13个金奖。骄人的成就吸引了投资者,形成了各种社会资金竞相投资凤冈、扩大茶产业规模的良好态势。
凤冈茶产业的成功发展,无疑对业界具有示范性,其三条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县委、县政府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使命感,一届又一届领导人肯于带领农民艰辛努力,执着地探索茶叶发展之路;二是顺应潮流、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在发展中吸纳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做出本地的品牌和特色;三是县域政策要落到实处,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确保政策实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