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机补贴”要因地制宜

□ 孙兆金

  “农机补贴”是国家一项旨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返哺“三农”的德政工程。但是到底有多少农民能真正享受到“农机补贴”的好处,却值得推敲。

  前不久笔者接到一外地朋友电话,他问本地有没有“农机补贴”的插秧机可以买?乍一听笔者竟没明白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后来聊了一会,才知道这位朋友原来是专门“做农机补贴”机械生意的。他说,像水稻插秧机,有些地区对这种机械可有可无,因为一是当地土质不适应,插秧效率不高;二是农民使用不习惯,对机械并不依赖;三是人均土地少,机械用不上。这些地区的插秧机指标,就可以通过找“相关领导”运作,以当地农民的名义统统“买下”,然后再转手卖到其它适用这种插秧机的地方,目的只有一个——赚取农机补贴这部分差价款。据这位朋友讲,这几年他和几个人就靠打“农机补贴”政策的“擦边球”,南跑北波,每年至少也能赚个十万二十万的。

  农机补贴作为农业补贴的一项,可以说是一项不错的政策。农业部农机化司等为此也出了不少力。但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竟成了一些人用以敛财、发财的工具,导致补贴变味。因此,如何避免农机管理部门、基层乡村钻农机补贴的空子,值得深思。我认为,改革目前的农机补贴方式、真正做到“让利于民”,除了要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管外,有关部门还要通过细致的市场调查研究,按照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对纳入补贴范围的机械,进行及时的有所侧重的调整,做到“适销对路”,不能走“南方补贴插秧机,北方也补贴插秧机”这种“机械而死板”的老路,这样才能减少补贴的走样,才能真正地把好事办好。(摘自《农民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