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秀出中国茶魅力 拓展全球茶市场
2009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
□ 本报记者 薛 城

  2009国际茶业大会开幕式现场。

  “我相信,茶叶可以让我们的友谊更加紧密”,在6月6日开幕的2009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Michael Bunston 说。此次国际大会在休闲之都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台湾等产茶大省组团参展。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大会受到各级政府和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对大会进行了报道。在同期举办的国际论坛上,Michael Bunston 以及俄罗斯、美国、英国、加拿大、坦桑尼亚、意大利、欧盟、德国、孟加拉、印度等国的茶业组织领导分别介绍了本国的茶叶市场,并为中国茶企增加出口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大会由中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选出中国茶叶出口行业二十强企业,并评选出2009国际茶业大会十大川茶品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霍建国说:“品牌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评选和推荐知名企业,会促进优胜劣汰,让更多的海内外茶商了解中国,带动茶产业快速发展。”

  6月7日,大会通过了“国际茶业大会成都宣言”。霍建国说:“此次会议增强了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了解,促进了国际茶人对中国茶叶生产现状的了解,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茶产业的重视和成都灾后重建的支持。在前两届大会在杭州和长沙举办之后,这次会议又让国际茶人了解了四川茶叶,增加了国际茶人对中国不同茶区的了解。”

  此次大会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牵头,会同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国际茶叶委员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华茶人联谊会、四川省商务厅、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展会名企云集  川茶尽享地利

  此次展会聚集了目前国内最有实力的茶业名企,中茶公司、浙江茶叶公司、安徽茶叶公司等精心布展,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台湾等省以展团形式突出展示当地名优茶,囊括了全国各茶叶主产省所有茶类。川茶企业更是占尽地利之便,开设了成都、宜宾、雅安三个展区。

  成都展区中,参展企业主推成都茶叶区域品牌“天圃”及“天圃川茶”,以兰芽、毛峰、雀舌为突破点,打造川茶高端品牌。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表示,成都将倾力打造“天圃”品牌,走茶产业的高端品牌路线。成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闻名全国的休闲之都,茶旅游将是成都未来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支持“5·12”地震灾区发展,组委会还为去年大地震中遭受损失的企业提供了免费展位,并举行了“抗震救灾重建川茶”图片摄影展,突出展示灾区企业自强不息、全球茶人无私相助的感人情怀。

  四川省产茶量位居全国第二,茶叶经济在当地举足轻重。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相信这次大会一定能促进包括四川在内的中西部发展,实现助农增收。

  四川醒世苦丁茶业总经理陈蓉说:“这次大会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尤其是国外的朋友。当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Michael Bunston 来到展位,品尝我们的花语苦丁茶后,大为称赞,承诺为我们寻找国际合作伙伴。我相信,这次展会一定能帮助我们拓展国外市场。”


  走近生产一线  感受川茶魅力

  为了形象展示中国茶叶生产过程,宣传中国茶的文化魅力,组委会还组织国外嘉宾参观了四川宜宾、成都、雅安和眉山的茶叶生产基地和企业。

  开幕前夕,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茶叶组织领导人以及国内嘉宾一行60多人,从成都出发,于6月3日至5日,考察了宜宾茶企。在宜宾市金叶茶叶公司,国内外嘉宾来到川红工夫红茶创始地,参观了川红和砖茶的传统生产工艺。在叙府茶叶公司,国内外嘉宾参观了占地4800亩的叙府龙芽科技园和6600公顷的高山有机茶园。在集科研、生产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产业科技园内,产自日本的精选加工生产线,让国外嘉宾感到意外惊喜。在经过5个小时山路才到达的山区深处,竟然还有世界一流的“色差选择、红外提香”生产线。在叙府茶博苑,晋代仙桃茶壶、元代青花瓷壶、宋代白瓷壶等一件件古代茶具,与宜宾茶马古道图,共同向国内外来宾诉说着宜宾悠久的茶文化。

  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光镭说:“宜宾今后将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重点打造‘宜宾早茶’系列产品,做好早茶概念,力争通过三到五年,打造出十家川红和龙芽名企。”

  6月4日晚,俄罗斯茶叶咖啡生产者协会与叙府公司签署了进出口协议,宜宾市政府与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签署了《共同打造中国茶叶出口早茶基地的框架协议》。

  6月8日,国内外嘉宾参观了成都和雅安市茶叶企业。6月9日,国内外嘉宾还将考察眉山市茶叶生产情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