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柜员制对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商行而言已经司空见惯,可是对农村信用社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综合业务柜员制在农信社试行以来,从效果上看确实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其中的管理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
综合柜员制风险分析
首先,柜员卡和密码的管理方式存在风险。综合业务系统通过柜员卡进行柜员身份认证,也通过柜员卡实现授权和岗位制约。如果柜员在工作中不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柜员卡和密码,将柜员卡随意乱放,输入密码时不谨慎被他人偷看,未定期修改密码,甚至将密码告知他人,那么,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存在很大的风险。甚至授权业务也存在执行不力的风险,比如将授权卡直接交于他人,由他人代行授权职责,同样也存在风险。
其次,员工工作量的增大存在风险隐患。部分支行或分理处实行综合柜员制存在不能上下午轮班的现象,由于综合柜员制对员工的要求增加,同时工作量相应的增大,还像以往双人复核制一样全天上班,尤其在业务繁忙时段,难免存在风险。
再次,员工执行规章制度存在风险。综合柜员制强调单人临柜,柜员可以独立为客户办理本外币对公、储蓄、信用卡等多种金融业务,这就要求柜员对这些业务的规章制度比较熟悉,能够全面掌握并运用于工作实践中。而农信社长期以来会计人员与储蓄人员之间岗位交流开展甚少,有的只熟悉本岗位业务,对其他岗位的业务知识缺乏实践经验,这势必导致综合柜员由于规章制度不熟而产生操作风险。
此外,员工岗位管理模式存在的风险也应引起重视。与原来强调“人员分离”的风险控制观念不同,综合柜员在风险控制方面注重强调“岗位分离”,即设置柜员、综合员、业务主管三个岗位,通过同一业务在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来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如果在工作中不严格按照岗位制约的要求将二分管或三分管的业务在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分工,譬如将银行汇票、汇票专用章和压数机交于一人保管,就很难控制个别人乘机作案的风险。
加强管理的建议
通过对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经营的借鉴,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机制完善的柜员监督系统。柜员就分类来讲,大体可分为临柜综合柜员、事中监督人员、大堂咨询理财人员和后台柜员。这四类柜员的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均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
比如临柜综合柜员的业务范围应包括所有储蓄、信用卡业务、出纳收款业务以及出纳付款的复核业务,对公会计接柜、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使用及其他会计业务。
而后台柜员则是服务于前台综合柜员,办理联行、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资金清算、组织营业场的会计核算和业务培训、负责各类会计结算咨询及检查监督、负责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反馈等综合工作。他们的工作既不同于临柜综合柜员,又服务于临柜综合柜员,既办理具体的清算业务,又是营业场所的管理和监督者。
同时,让各类柜员有合理的轮休制度和充足的休息时间,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