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是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资产,信贷风险防范工作是“门锁工程”、“安全网工程”,必须时刻予以高度关注。在新形势下,做好信贷风险防范工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推进信贷资产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的辩证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信用社当前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但发展必须以风险防范为首要前提。具体到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工作中,就是要算好经营账,不仅看到挣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损失了多少钱,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坚决杜绝新增风险性资产的产生。
这就要求我们应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约束体系,实行审批权限的分级控制,对调查、审批、决策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具体细化,确保各级信贷人员能严格执行信贷政策,减少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须加强对内授权的跟踪式管理,合理界定信用社的信贷权限,以效益性和风险性为标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整,对一个时期内贷款收回率较高的信用社,应加大授权额度,反之对不良贷款额度及占比持续上升的信用社,要收回信贷审批权限。同时应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农信社应结合实际,严格制定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办法,坚持谁发放、谁是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如遇调动,“责随人走”。
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信贷业务是农信社的主营业务,也是主要风险集中点,防控风险的关键在于前台管理,而不是事后的清收和查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增加信贷管理前台的人员配置,不断提升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争取成功防范于事前,从源头上堵住风险的口子。
要配备高素质的信贷人员,要从年龄、知识、素质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把那些政治、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爱岗敬业的人才充实到信贷队伍中;要强化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教育,面对当前多成分、多层次、多方式的大农业,教育信贷员不断适应和熟悉市场经济,学习和积累防范贷款风险的判断能力,信贷决策能力等;要加强考评,按照岗位职责设计考评指标及标准,对不称职的信贷人员要调离信贷管理岗位,将思想品质高、业务能力突出的大学生员工充实到信贷队伍中来,逐步打造过硬的信贷人才队伍。
需要“统筹兼顾”抓好三个结合。
抓好新增贷款质量和现有规模效益的结合。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农信社可以通过适时适量地注入资金,下大力气盘活存量资产,使企业本身具有造血功能,实现良性循环,使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存量资产沉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农信社在处置现有存量不良资产过程中,要少一些假“借新还旧”、“以贷收息”、“数字盘活”等自欺欺人的虚招,多一些创新思路、有效举措,扎实工作,在盘活不良资产中最大限度地收回“真金白银”,使不良资产风险真正降低。
抓好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的结合。过去,信用社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重视不够,管理相对薄弱,造成潜在的风险较大,因此,迫切需要信用社加强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信用社整体资产效益。这就不仅看到信贷资产中存在的不良资产,更要看到非信贷资产中潜在的风险隐患,在银行监视协会的领导下,扎实、有序的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工作。风险分类工作不能一分了事,而要做好人员分工,建立有效的内部工作机制,动态监控分类数据,将非信贷不良资产纳入不良资产指标进行考核的同时,定期向银行监视协会报告,真正做到提高非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型。
抓好传统手段与担保模式创新的结合。担保模式创新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与有效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农信社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担保基金,降低农户贷款风险,发挥保险和信贷的联动作用。
同时,应拓宽融资担保方式,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结合各自区域特色试点推行林权抵押、渔权抵押、动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新型担保模式,加快建立完善农信社信贷服务的风险分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