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9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 7.37 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 17065 亿元。票据融资的快速膨胀和风险的快速累积,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且也引起了中国银监会的“不安”。票据融资怎么了?
在中国,目前间接融资居绝对地位,除贷款“紧俏”外,更多的企业开始将眼光瞄向了银行承兑汇票。这是因为,银行承兑汇票可以融资,可以规避信贷指标的限制,可以少付利息,可以降低准入门槛。而就金融机构而言,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可以吸引客户,可以派生存款,可以做大规模,可以快速见效。银企双方各有所需,自然一拍即合。如果银行承兑汇票的运作是规范的,自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些机构和办事人员在具体操作中走了样。
为了获利,有些企业开始一票多用,交叉对开,甚至资料“克隆”。相比较而言,对放贷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后者更容易被“放一马”,这几乎成了行业的潜规则。现在有些地方票据“掮客”很活跃,这本身就说明问题。人一旦尝到甜头,有几个能拒绝诱惑。雪球越滚越大,想停下来,谈何容易?
鉴于此,中国银监会不得不出手制止,并果断采取行动。一是去存款化,保证金不作存款考核;二是去套利化,保证金按活期利率计息;三是去杠杆化,贷款不能作保证金。
如果说以上“三化”是从制度层面进行调整的话,那么笔者认为还需执行层面的配套跟进。一是去短期化。有些股份制银行的基层支行负责人一“跳槽”就跳出个“窟隆”来,这种现象不正常。二是去功利化。考核的导向作用不可轻视,靠银行承兑汇票做大规模的典型不能树。因为一个人的“私欲”一旦得到组织的“肯定”,不加速“发酵”才怪。三是去边缘化。银行承兑汇票不仅要纳入指标管理,而且最好开发一个程序进行跟踪,对违规者实行严格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