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河北承德市供销合作事业走过了一条凤凰涅槃之路,特别是近10年来,他们面对承德供销合作社的实际,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集中精力解决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快职能转换的步伐,全市各级供销合作社经过整合、创新、发展,提质、加速、增效,弘扬了合作理念,促进了合作经济的长足发展,实现了“三无”、“三有”、“三个基本到位”。
无债务 无冗员 无股金压力
一无债务负担缠绕。由于历史、政策、机制、经营等多方面原因,本世纪初,全市供销合作社历史上形成的包袱达10.5亿元以上,资产负债率高达213%。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面对这样沉重的债务负担,挺起腰杆,抓住主要矛盾,排除多种干扰,采取整体解债、集资偿债、改造开发、抵贷返租、变现还债、比例清偿、法律调节等综合措施,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彻底卸掉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为长足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无冗员负担困扰。本世纪初,全系统共有员工1.2万多名,其中有近万人处于下岗状态,在岗、待岗、下岗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生活费、药费、养老保险等沉重费用负担无力支付,人心涣散、情绪波动、围门上访接连不断,作为市县两级的供销合作社机关,工资也不能正常发放。为此,他们果断决策,大力度推进改革的进程,通过规范改造一批、整合重组一批、退出放活一批、破产解散一批、新建发展一批等改革措施,使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的直属企业和基层社完成了改革重组的任务,使11,537名员工得到了妥善的一次性安置,全市除隆化县社外,市社和其它县级社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三无“社员股金”压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吸纳所谓“保息分红”的社员股金11,777万元,时间不长,这部分股金被严重经营亏损吞噬掉了,不仅息未保红未分,本金也无力偿还,由此引发了全市范围内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为此市社经过多次汇报、争取,市政府就解决社员股金问题两次下发文件,引起各县政府的重视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财力支持,通过县级社自筹一部分、变现资产清偿一部分、财政支持一部分的办法,加快了“社员股金”的清退步伐,到目前社员股金已基本清退完毕,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有组织 有网络 有骨干企业
一是有一个系统的合作经济组织。几年来他们通过弘扬合作理念,发展合作经济,大力推进了开放办社的进程,建立和发展了9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44个农产品行业协会、9个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9个,有效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是有一个系统的连锁配送网络。各县级供销合作社将“新网工程”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行有效地对接,按照“改造旧的、建设新的、联合系统外的”发展模式,加快流通网络中的新兴业态建设,全市共建起7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利用供销社原有设施改造连锁店320个,新建连锁店91个,吸纳农村1101个农家店加盟到连锁店中来,使全市日用消费品连锁店发展到1805个,使100%的乡镇、70%的村的农民基本上达到了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基本消费都能在当地实现,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是有一批支柱型骨干企业。近年来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打造新的生长点,培育新的增长极,在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上也迈出了较大步伐,催生了一批骨干型龙头企业,有一些企业还列入了省、市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
职能到位效益到位保障到位
一是职能转换基本到位。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立足三农,转轨定向,从过去“一买一卖”的单一的经营模式转向“围绕农业生产环节开展专业化服务,围绕农民生活领域开展多元化服务,围绕农村多种需求开展社会化服务”上来,他们的各级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在大集镇组建的51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就是职能转换最现实的成果。
二是社有资产提质提效基本到位。市社和相当一部分县级社在减债解困推进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和灵活举措,因企制宜,一企一策,一企多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社有资产。经过几年时间的经营,存量资产在盘活,增量资产在优化,通过开放、改造、整合,他们的存量资产质量在提高,增值潜力在扩大,整体资产经营效益在拉升,这为供销合作社的长足发展和优势产业的扩充提供了相当的资本支撑。
三是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机关纳入事业机构(单位)管理,列入财政供养范围基本到位。以此激发和调动了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的领导和全体职员奋发进取、以为争位的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时期新的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建设之中。(黄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