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改革中创新,在服务中发展,实现了由衰到兴、由弱渐强、由落后变先进的转变,树立了团结、务实、创新、发展、廉洁的新形象。被全国总社领导誉为“云南发展特色”、“云南发展模式”。
一、坚持创新思路谋发展。抓住助农增收的重点,把握流通服务的特点,以发展“两社一会”为切入点、以实施“四进村、五个有”为结合点、以推进“乡村流通工程”建设为平台,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全面推进,一年一个新台阶,整个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推行以“三减”、“三转”(减人、减债、减包袱,职工转身份、企业转机制、联社转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扭转了连续十一年的亏损,卸下了人员臃肿、债务沉重的包袱,化解了历史遗留的重重矛盾,社有企业改革改制面达95%以上,经营效益连创历史新高。
三、坚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增强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两社一会”,以发展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内容丰富的社会化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实现助农增收;以发展行业协会为农民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加快行业的发展。五年来,共发展“两社一会”2万多个,其中:专业合作社4000多个,带动农户151.6万户,入社农户27.9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31亿元。供销社系统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占全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0%以上,成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坚持重构乡村流通网络,打基础、强基层。以“县配送、乡中心、村终端”的思路,重构乡村流通网络,改善农村购物环境,提高农民消费水平,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夯实了为农服务的现代流通网络基础。
五、坚持增强县级社服务能力,提高整体实力。盘资产、引外联、强投入,实施“四百四三”计划,一批县级社服务能力和实力大大增强,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正迅速壮大,一批新的合作项目正全面启动,一个有服务能力、带动实力,创新发展的新型供销社正在成为云南农村流通的主导力量。
六、坚持开放办社,多元化联合促发展。依托各地资源优势,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不同所有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联合,引进先进理念、管理和技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供销社的整体实力和为农服务水平,合作办社,开放办社,成为全行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七、坚持“人才兴社”,全力抓好行业培训工作。走出去学,引进来教,上下结合,突出重点,全力抓行业职工素质建设,年年有新举措,层层有新动作;壮供销社队伍,提农民经营能力,大力培训农民经纪人,在培训中做到“五结合”(与扶贫结合,与边疆民族素质培训结合,与军地人才培训结合,与乡村干部培训结合,与妇女素质培训结合),五年培训30多万人次,闯出云南特色培训的新路子。2008年总社表彰位列全国第一名。
八、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协调各部门合力推动。勤汇报、多请示、强沟通,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把行业工作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省委、政府一年一次工作会,一年一个新文件,5年省、州(市)、县党委、政府下发文件150多个,各部门联合下发文件30多个。明职能、定目标、解难题、缓热点、给政策。省委、省政府【2008】14号文件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给云南供销社“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九、坚持和谐发展,注重解决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为基层排忧,为职工解难;做好老干部工作,深入基层社慰问;做到职工保增收,企业保增长,行业保稳定,促进了行业和谐;内外联合,上下统一,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形成团结统一、和谐的好氛围。
十、坚持合作社文化建设,增强行业凝聚力,树立新形象。重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树行业形象;强文化,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增行业凝聚力;创立了“团结进取、勤奋务实、拼博创新”的云南供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