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2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规建设的领路人

□ 游 利 方 建

  人物介绍

  姓名:李同新

  年龄:52岁

  职务:安徽省阜南县王堰信  用社主任

 

  初识李同新,他给人的是一种大气、稳重的感觉。高高的个头彰显着伟岸,染霜的鬓角折射着沧桑。

  刚52岁的李同新,现任阜南县王堰信用社主任。自1984年参加农信社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过农贷会计、副主任、主任等职务。

  2009年,李同新被调到王堰信用社担任主任,适逢省联社号召开展的“合规建设”活动进入实施阶段,他带领全社职工踏实工作、不畏艰难、努力奋斗,一举创下了阜南县辖区的首个“二级标准基层社”。 

  是什么,让看似平凡的他,演绎着如此之多的“不平凡”?

  有一种经历叫做拼搏

  1982年农信社体制改革,李同新被推选为信用社社员代表并担任农信社吕庄村大队代办员。

  从此,他与信合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2年底,在分配老贷款过程中,他不辞辛苦地走村串户做调研。大量的工作完成后,他在全公社率先完成了老贷款的分摊任务。

  1983年春,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上的资金困难,他深入每家每户了解情况,积极发放小额农贷,帮助一部分特困户顺利度过了春荒。群众的好评,纷至沓来。

  1992年,李同新被调任王堰信用社任副主任兼农贷会计职务。1997年,他再次被提任社主任职务,带领全社当年就改变了以往的落后面貌——年终综合评比中,王堰农信社荣获第一名。

  辛勤的工作换来了收获。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社主任”称号,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称号……

  有一种奉献叫做无私

  “我家上几代人都是帮人种地的农民。现在能有资格为广大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我深感荣幸,我要把我的一生全部投入到信合事业中去。”李同新说。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多年如一日,他把农信社当成了自己的家,但却从来顾不上操心家里的事情。孝敬父母、培养孩子的重任,落在了妻子肩上。由于长年承受繁重的劳动,妻子患上了腰脊劳损。

  2006年,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查出患有心脏病,需要安装心脏起勃器。然而,由于无法凑齐20万元的医疗费用,儿子治疗的最佳时机被延误了。2007年10月,儿子心脏病再次发作,带着年轻的梦想,走了。

  而他,咽下内心的悲伤,很快,又返回了工作岗位。

  有一种信念叫做坚持

  农信社在合规创建之初,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全社上下人员不足、文化水平低、业务操作能力差、各种设备不足、没有经验例子可仿……,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我们要创就创二级,我们要树立起信心,有困难我们一起扛,我陪着你们一起坚持下去……”李同新给大家上了一堂“斗志昂扬”的动员课。

  就这样,他带领着王堰信用社抱定了创立二级社的信念,全社人员吃住在社,不分日夜,加班加点地整理创建资料,解决难题。那段时期,大家忙完起身休息时,时间已是凌晨。

  李同新患有多年的糖尿病,但他却一直坚持着。有几次,同事们看他熬得双眼通红,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先去休息,可他却硬是要求坚持陪着大家忙——“大家一起扛”。

  合规建设结束了,李同新却更加消瘦了。

  有一种服务叫做热情

  有人说他铁面无情,可他却又有着热情的一面。

  王堰街上村民朱德荣因为扩大百货超市经营,急需20万元资金。由于资金需求量远远超过了农信社的小额信贷额度,李同新帮朱德荣分析情况,让其办理房产抵押贷款,并耐心地告诉她办理的程序和手续。

  “这点钱拿去请大伙吃个饭吧。”贷到款后,朱德荣的丈夫托人捎给李同新1000元。

  “贷款给她,是因为她守信用,是真心想帮助她,而不是给她贷‘人情’款。”李同新断言拒绝了。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信合人。他满腔赤诚,心系信合,他将继续带领着王堰信用社一路奋进,开拓进取,谱写新的篇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