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009年12月14日,英山县政府成功用100亩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置换英山县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英山联社)2400万元不良贷款。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英山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农合行)创造了条件,截止2009年12月末,该联社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等核心指标达到或接近组建农合行的标准。
背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遭遇最大“瓶颈”:资金短缺。近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全国名茶县、新型工业县、生态旅游县”战略。目前,在茶叶产业上,全县18.58万亩茶园全部达到无公害茶园标准,系列产值5.33亿元,茶叶规模湖北第一,全国第四。在旅游产业上,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00万元。在工业企业上,一批批成长型、规模型企业正蓬勃发展。但资金短缺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要支持发展区域经济,银行融资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而要想发挥区域内唯一一家法人金融机构融资功能,就必须大手笔组建农合行。
英山联社组建农合行的主要“障碍”:不良贷款占比高。英山联社要想达到农合行设立条件,最大“障碍”是不良贷款占比高于8%,而不良贷款中涉政贷款5955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7.1%,这些贷款很大部分是因弥补历年财政不足而发工资或“三提五统”造成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通过政府主导清收处置,这些不良贷款才能盘活。
操作经验:(一)政府领导,迎势而上支持改革。2009年9月29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信社组建农村银行机构工作会议后,黄冈市、英山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支持农信社改革领导小组。英山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务办公会,专题研究信用社改革问题,明确要求从英山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鼎力支持清收盘活英山联社不良资产和农合行组建工作。
(二)政府主导,土地置换不良贷款。对照组建农合行不良贷款率不高于8%标准,英山联社需压降不良贷款5600万元,短期内单靠英山联社来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大,为此,县政府多次与市银监局、市联社主要负责人反复沟通达成土地置换不良贷款的处置意向。2009年11月7日,县政府及时召开常务会,通过了以该县新工业园区100亩土地置换农信社不良贷款2400万元的方案。
(三)政府督导,通力合作办妥权证。为确保置换土地的权属证书于2009年12月14日顺利办理到位,保证英山农合行改革工作年前达标,县政府专门督促相关部门负责落实土地置换不良贷款的后续工作。一方面指定县财政局和县审计局落实涉政类不良贷款的具体笔数和金额;另一方面,指定县政府办、国土局、规划局、城投公司等部门负责办理土地权证相关手续。
(四)政府倡导,溢价募股消化包袱。按照筹建方案,英山联社要募集股金8000万元以上,按1:1.3的比例溢价发行,才能弥补现有资金缺口2400万元。英山县政府与英山联社双管齐下、大小并进。一方面,积极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英山县政府及时在政府网站刊登征集发起人公告,县主要领导多次亲赴广东、上海、武汉等地寻求战略投资者,先后引进4家战略投资者入股3200万股,消化不良贷款960万元。另一方面,广泛募集小额股金。英山联社印制了3000份募股公告,在全县农信社网点、集镇、村组张贴,动员社会各界入股。
成效:从政府角度看,此举化解了地方金融风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县域融资主渠道更畅通。组建农合行后,单户贷款比例、信贷投放总量、红利分配水平等都由股东大会依法自主决定,能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资金需求,有利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更好地打造最佳金融信用县(市)“金字”招牌,优化地方融资环境,促进地方招商引资工作。
从信用社方面看,整体处置不良贷款为组建合作银行创造了条件,所产生的关联效应非常明显。一是组建农合行工作得以顺利推进。通过土地置换不良贷款,英山联社不良贷款率至少下降3.5个百分点,为组建农合行创造了条件。二是可以获得省政府、市联社资金扶持,省政府、市联社两方可援助英山联社资金1500万元。三是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通过组建农合行,英山联社消化了历史包袱,完善了经营机制,加强了内部管理,盈利能力将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