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和信的网站业务介绍中,记者看到,除了卡业务以外,还有担保业务和典当业务,而去年商通卡60亿的发卡额为这两项业务贡献了多少百分点就不得而知了。
存在即是合理?
不管是封闭式购物卡,还是开放式的联名卡,既然能“合理”地存在这么久,而且在不断压制的情况下不断激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监管的错位。
据了解,商户发行封闭式购物卡,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也不需要向任何部门说明,只需要让银行给提供一个保函,让银行给企业担保,就可以发行了。如果是小企业发行购物卡,连银行保函都不用,自己想发行就发行。
在没有任何银行担保的情况下发卡,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是,在企业被收购、停业、破产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利益无人保护,企业也不会退还卡内的现金。据报道,2008年陕西海星超市停业时,对于想退掉购物卡内余额的消费者,海星超市的解释是“发票已经开出,无法退回。”类似的情况在其他零售企业屡见不鲜。
除了封闭式购物卡,国家对第三方发卡机构进行了资质规定,比如发卡机构必须和银行签订监管协议,其在银行有一个专门的账户,由银行对其发卡资金进行监管,但由于银行也为受益者,所以大多银行对其合作的发卡机构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2006年才出现的联名卡发卡机构归银监会管。据了解,在联名卡的初期,联名卡公司有1个亿资金,可以发行12.5亿商业预付卡,管理比较松散,也给了像商通卡之类的联名卡做大的机会。
现在,银监会对联名卡发卡公司规定,如果发行1亿人民币预付卡,先要拿出1亿现金做担保。“虽然是这样规定,但是变通的方法还是很多的,监管效果有待商榷。”一名业内人士如是说。
而国家政策的细微转变无意中给了商家和办卡机构“利好”的信号。从上世纪90年代的“立即销毁、罚款”到2000年的“属于违法行为(无处罚措施)”,再到2005年《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的流产,再到今年的总理讲话,“灭卡”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微弱。
实名制还有多远?
毕竟树大招风,据调查,近些年受贿案例中的购物卡受贿形式占比越来越大,政府再一次表明了严管态度。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重点整治查处收送礼金问题,对收送各类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以收送同等数额的现金处理。
随即,国家7部委提出了购物卡实名制的办法,具体措施还未出台,不同利益群体已经一片哗然。与此同时,各地方如陕西、海南等省也纷纷紧跟中央,扬言将调研实名制实施办法。
但据记者调查的结果,各百货和超市企业并未接到实名制通知,购物卡办理几乎不需要任何证件,这个比率高达90.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告诉记者,购物卡背后的利益链条太庞大了,从发卡机构、售卡机构到购物卡使用者、倒卖卡的黄牛,再到商场中高端产品的衍生,已经形成一条稳固的利益链,想要打掉这条链子难度相当大。
一位业内人士与陈立平的观点相同,他表示,实名制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实际上并不好操作,毕竟市场需要这样的东西,这也出于中国正常的人情交往,企业发放福利时合理避税等情况,即便实名制落实了,又会产生其他的方式。
一位反腐人士也表示,购物卡不允许使用已实行好几年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不是很好。购物卡实名与否是太枝节性的东西,要想反腐,还是应该下决心从根本上想办法,而不能仅仅通过这么个形式来解决。
总之,实名制并不是抑制购物卡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另外,购物卡并不是中国的独有现象。刘晖表示,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购物卡在拉动消费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国家对购物卡的监管程序是比较规范的,监管力度也很大。这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据一位台湾的零售商介绍,在台湾也有类似的情况,叫做礼金券和现金卡,不记名,消费时认卡不认人,与大陆不一样的是,其现金卡没有使用期限。而陈立平介绍,在日本、欧美的一些国家,也有礼金券等形式的代币载体,但是他们并不像中国人“灵活、善于使用购物卡”,而只用于朋友之间送礼物使用。
由此,购物卡到底还要在中国走多久,实名制究竟有没有现实可能性,还要看政府到底有没有决心和勇气,去砍掉那些灰色的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