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原则永远是第一位的
——记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客户经理于光亮
本报记者 杜弘林 通讯员 王申 闵高峻

  姓名:于光亮

  年龄:53岁

  工作状态:返聘

  工作年限:1980至今

  职务:客户经理

  在同事们眼中,山东省台儿庄马兰信用社的于光亮就是个年纪稍长的普通客户经理,大家平时对他都是一口一个“老于”的叫着。同样是在这些同事们眼中,老于又极不普通——干了一辈子外勤,竟然从来没给信用社造成过一笔不良。按照老于的顶头上司、马兰信用社主任王世立的话说,老于是个“传奇人物”。

  老于自己却认定了自己很平凡。从1980年骑上父亲的大金鹿踏进信用社的大门,到如今骑着电动车往来穿梭于自己管理的25个村,老于始终对工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放贷款就是帮助农民致富。因此,在老于看来,农民到期还款和自己正常收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我给你放贷款帮助你,该还的时候你能不还我吗?”

  但在老于内心深处,一直都怀有一份对“风险”的深深恐惧。

  1981年,在信用社干了一年多内勤工作的23岁小伙子于光亮被安排调任信贷岗位。“我是真不想干,”老于实话实说,“当信贷员比干内勤风险大多了。”不过,在于光亮眼中,这份工作也是个“能帮助社员”的好事业。

  当时的台儿庄经济不发达,自然马兰乡信用社的经营也就“不发达”。在老于的印象中,那会儿的马兰信用社在乡政府偏东靠路北的地方有两排5间的瓦房,屋里只有几件简单的办公家具供7名职工使用。“农民贷款需求少,金额也小,我刚工作的时候单笔贷款通常是50块钱。”老于回忆说。单笔50块钱的贷款,每每离还款期限还有好几天,老于就开始失眠,继而就是一趟趟地往借款人家里跑。

  “万一要是收不回来了,给国家造成损失,给自己也造成损失啊。”于光亮一脸严肃。

  收贷款就是得“跑得勤、要得勤”,除此之外,“传奇人物”老于也总结不出更高深的道理了。金融是高风险行业,充满了不可抗力。老于干了20年客户经理,自然也会遇到这样的事。

  3年前,陇子村村民孙启伦为种植蘑菇找老于贷了一万元钱。不曾想,他在一次外出买玉米的路上,遭遇了一场惨烈车祸,颅骨骨折、左脑塌陷。经过几个月的抢救,孙启伦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成了植物人,光治疗费就花了10多万元。

  老于想,遇到这样的天灾人祸,收回贷款怕是希望渺茫了。虽然如此,老于还是决定得多去孙启伦家里看看。第一次上门,老于看着孙家为给孙启伦治病,家里穷得只剩下了一张吃饭的小地桌,便当场掏出了100元塞到孙启伦妻子手里。这个举动一下子拉近了老于和孙家的距离。第二天一早,孙启伦的担保人就主动联系老于,还清了贷款。

  一趟趟上门催款的滋味不好受,担心贷款出现逾期的滋味也不好受。所以老于在工作中,永远都是把他的原则摆在第一位——“咱的标准就是严”。

  农村地区,庄户人家之间最看重的就是人情。人情大于天,但在老于眼里,比天还大的就是他的“标准”。

  去年5月,老于妻子的二弟在江苏徐州办了个养鸭场,想找姐夫贷5万块钱。老于给他讲农信社的制度:“你是江苏人,又不在台儿庄工作、居住和从事经济活动,我们明确规定不能给你这种情况的人办理贷款。”妻弟不甘心,软磨硬泡想让姐夫在马兰镇找人替贷,却被老于一口回绝了:“能办的我给你办,不能办的你找我我也没办法!”毕竟是一家人,老于不忍看着妻弟干生气,就从自家拿了一万元借了妻弟。

  在老于管理的25个村,人人都知道老于把关严,甚至有些不讲情面。“谁帮别人说情想从我这贷款,我就让说情的这个人当贷款的担保人,”老于觉得这还算自己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点“小窍门”,“你要是自己都不敢给担保,还让我给放贷,你这不是坑我吗。”渐渐地,老于的“介绍人担保法”在马兰信用社推而广之,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人情贷款得到了有效遏制。

  如今,老于工作的营业厅里已经安装了由枣庄市联社统一开发的信贷影像管理系统,摄像头把客户经理、贷款人及家属还有担保人的办贷全过程原原本本地拍摄了下来,客户经理在每个环节的操作都得到了规范。老于觉得这是件大好事,不然有时“风险防不胜防”。

  2005年5月,信用社的老客户陈飞带着他妻子的身份证户口簿及担保人身份证来要求贷款,但他妻子却没有来。陈飞想磨老于,说妻子有事来不了,还反复说就这一点小事,让老于“通融通融”。老于告诉陈飞,按制度,办理贷款时本人必须到场,不到场就是不能办。后来老于得知,陈飞是替朋友贷款,妻子压根就不同意。“你不符合章程,那你说我能给你办吗?”老于双手一摊,模仿着当时对陈飞说话的口吻。一场顶名贷款危机就被老于这一句话化解掉了。

  以前,客户经理无论是做贷前调查、贷中检查还是贷后管理,都是一个人。后来制度健全了,就是两个人一起。现在老于天天带着自己的徒弟走村串户,对徒弟的标准自然也是一个字——严。在老于的印象里,自己教育徒弟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你不吃他的,也不喝他的,还帮他办贷款帮助他的生活,他有钱还能不还你?”而在徒弟的印象中,师父老于最常对自己说的话是:“这笔贷款都快到期了,还没还上,你晚上能睡着觉吗?”

  现在老于已经内退了,在信用社的工作性质属于返聘。只要是工作日,老于都是社里到的最早的人,也是每天清晨为大家打扫场院的人。“在信用社都干几十年了,能干的时候多干点,退了也留个好名声。”老于觉得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也是我的原则。”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