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物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其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村金融支持。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整合并创新农村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破解农村物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瓶颈,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农村物流金融是指在面向农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农村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农村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对农村金融机构来说,物流金融能帮助自身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有效管理客户,提升质押物评估、企业理财等顾问服务项目,以此来增加收益。
但在实践中,农信社如何整合并创新农村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破解农村物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瓶颈,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面临的问题
第一,经济形势不确定带来物流业供应链风险。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不断增大。而且质押品价格下跌的风险也存在不可预测性,这些都要求农信社要重新调整管理模式、手段和指标,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加。
第二,农村物流生产经营分散。在农村虽然成立了农民合作社等组织,但目前家庭仍然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因其分布地域广泛,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农村物流分布面广。市场主体规模较小,物流服务对象(个体商户)数量庞大,信息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中农副产品的运输、储存和农用物资的及时供应,成为制约现代农村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农信社开展农村物流金融带来一定难度。
第三,信企信息不对称。部分物流小企业财务数据不健全,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及盈利能力,给客户经理的贷前调查造成困难,造成贷款调查不准确,并导致贷款不能投放或投放效率不高。
第四,物流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农村物流业小微企业(商户)多以租用场地为主,他们本身与工业企业相比缺少足够抵押物作为担保,虽然有车辆可做抵押,但是,车辆市场价格变动极大,与土地、厂房的固定资产抵押率相比很低,影响企业的贷款额度。
对策及建议
第一,制定农村物流金融业务营销战略。农信社虽然在支持农村物流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发展农村物流金融业务还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营销规划。农信社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支持农村物流业的信贷营销发展战略规划,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方式、贷款利率等方面对物流企业的间接融资需求给予积极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信社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信用作为买卖双方交易完成的根本保障,构成了契约关系的最重要基础。在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要通过对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客户资信档案管理制度、客户资信调查管理制度、客户信用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等,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特别要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
第三,加强信企合作关系。当今,制造业已经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已经让位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模式。中小企业加快引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库存,加速企业的现金周转,提高资金利润率。农信社与重点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提高效率,防范物流金融风险。
第四,实行统一授信的方式。统一授信就是农信社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农信社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供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农信社则基本上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也有利于农信社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降低贷款的风险。
第五,创新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产品。现代农村物流强调高效、便捷的物流供应链服务,要求金融机构能及时适应物流业的经营特征,根据物流业的运行特点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资金服务。农信社要通过开办仓单质押、反向担保、替代采购、银行担保、买方信贷、授信融资、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现代物流金融产品;探索开展“物流一卡通”、“物流支付宝”等联网结算业务,不断提高农村物流供应链运行效率。
另外,建议政府部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输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批发和零售网络,帮助农村物流业解决农产品运输的瓶颈,建立高效畅通的农村物流体系。政府部门应对农信社支持农村物流业贷款给予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信社运行机制的高效性、灵活性、能动性,促进农村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