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报告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林场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可见,总体思路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农业转型和新型农业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也要改变发展模式,加快转型,跟上农业转型的步伐,实现和农业发展一个节拍、一个步调。
应该说,近年来政府在引导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农村金融供求失衡、机构覆盖率低、竞争力不足、效率低下仍是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尚不完全适应“三农”特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理念落后。目前,各地农业转型加快,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化,但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力度不大,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有效供给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是金融服务还未实现全覆盖。虽然近年来各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势头良好,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依然不健全。另一方面,因新型金融机构的“去农化”、农村资金外流导致的农村金融“空心化”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村金融创新不足。贷款缺乏有效担保的问题依然存在,金融产品创新少,抵押担保不足,致使农村金融机构有钱放不出去,农民缺钱却贷不出来,农村金融服务有效供给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和农业转型步调不一致,难以“齐步走”,已成了农村金融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实现金融服务和农业转型“齐步走”,就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思路,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具体来说,应该在五个方面求变。
一是在支持理念上求变。农村金融机构在做好小额贷款的同时,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型产业发展,支持农村龙头企业,引导推行“业主+农户”、“订单+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合理引导农村经济向新型产业化发展。同时,对于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信贷额度和利率上应加以倾斜,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加工、运输、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二是在支农服务体系上求变。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加快村镇银行布局,鼓励民间资本深度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吸引社会各界把更多资金投向农村。同时,根据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特点,建立强化支持“三农”的正向激励机制,真正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和商业金融的主导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拓展农业保险业务。
三是在支持重点上求变。要实现支持重心的转移,着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农场和林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是产品创新上求变。一方面要创新适合农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突破传统贷款抵押模式,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探索不动产、动产等抵、质押形式,扩大有效抵、质押品范围;进一步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适应农村经济产业化、商品化的信贷服务方式,探索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业务,满足广大农户大额贷款、批量贷款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贷款需求。
五是在服务上求变。合理设置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断加强和完善支付结算业务代理制,积极探索推广农村自助金融服务终端的可行性,逐步扩大ATM机在农村的布放范围,为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的支付服务和信贷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