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再加上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不少小微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压力进一步凸显。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防范风险
建立信用体系
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工作条件,应建立地方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地方中小企业信息,更好地发挥信用信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把中小企业的有关信息搜集起来,建立相应的档案。
农村金融机构把企业信用信息搜集起来后,会发现其中可能涉及到很多财务指标。比如,建筑行业和零售企业,同样是销售率,这个指标不一样。此外,某项指标在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间段,究竟是处于高位还是处于低位,也需要进行比较。另外,企业信用信息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何来综合地看待这个企业的信用状况,需要对它进行评价。
建立信息平台。把搜集起来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让客户在这个平台上查询信息。而这个信息评价只是客观的分析,是在技术手段上节省了用户这些信息归纳的时间。该平台不仅为商业银行提供信息查询服务,还可以向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便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服务创新
扩大融资渠道
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经营风险大等原因,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的困境。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各方倾力投入。银监会提出了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出台了多项差别化的监管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靠发展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专做小企业贷款的社区银行,同时要放宽民营经济在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允许民企开办村镇银行或成为村镇银行的大股东,逐步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例,将经营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升格为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村镇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不能仅靠间接融资“一条道”,还要加大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发展小企业集合债券等。笔者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可跳出简单的存贷款服务模式,努力为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如PE+贷款+发债+担保+信托计划等“一条龙”服务。
打破垄断
引入民间 “活水”
银行等一些重要金融领域还没有对民间资本完全开放,大量民间资本想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仍然困难重重。要破解我国当前金融业面临的问题,提升金融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应该引入民间资本这一“活水”。
近年来,我国在鼓励、引导、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方面的措施不断出台、力度逐步加大。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在这一利好的政策鼓励下,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政策措施,有的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开展民间金融组织试点。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机构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在过去一年里,全国小额信贷公司数量更是增长了近1倍。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突破4000家,达到4144家,从业人员4.4万人。
银行业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出现的小微企业“钱荒”,是银行业没有完全放开和市场化造成的,民间资本的进入恰恰可以填补这个不足。当然,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过程中,应该注意规避这种风险。因此,在大力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同时,也要注意可能面临的风险,应该采取“优中选优、加强监管”的方式,稳妥地推进金融机构的改革。